瘟疫时期的阅读

2014-12-03 10:34 来源:丁香园 作者:薄三郎
字体大小
- | +

美国已进入紧张的“埃博拉时刻”。CNN评论员梅尔·罗宾逊(Mel Robbins)还专门制造了一个词“恐埃症”(Fear-bola),形象描摹了美国对埃博拉病毒的非理性恐慌。心理学上早就有云,“变化和不确定性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何况,埃博拉病毒是会直接令人毙命呢!

埃博拉病毒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1976年9月,西非两起同时爆发的疫情使它爆得大名。其中一例死者是一位学校教师Mabalo Lokela,在不明原因发烧、腹泻、呕吐后死亡。其后几天,曾在同一医院看病的人相继死亡,症状相似。由于这些病例位于雅布库村附近,村庄周围有一条埃博拉河,人们便以河流的名字对这种未知的病毒命名。

此后数年,尽管西非及世界各地零星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人们对它的记忆却十分模糊。直到眼下,久违的杀手再度登场,全世界一下变记住了它。言归正传,今天我想说说书里的埃博拉病毒。

将时间倒拨20年,回到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辛普森案轰动全球,美国还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美国作家理查德·普莱斯顿(Richard Preston)则出版了一本吓倒美国人的图书,名为《高危地带》(The Hot Zone: A Terrifying True Story of the Origins of the Ebola Virus)。看上去很像一本小说,实际却是非虚构作品。此书甫一出版,就迅速占据非虚构作品榜单,目前已售出350万册。2005年,重庆出版社曾出版该书,题为《高危地带》。遗憾的是,市场反应平平。

理查德·普莱斯顿是普林斯顿大学英语博士,《纽约客》杂志的固定撰稿人。其著作还包括《第一道光》、《美国钢铁》和《眼镜蛇事件》等。美国天体物理会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他还有一个亲弟弟叫做道格拉斯·普莱斯顿。两人都是作家,哥哥主攻纪实、科普作品,弟弟则是科技惊悚和恐怖小说家,著有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谋杀案系列小说,如《掠食因子》、《渠城猎手》。

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这本书共收获1300余个点评,四、五星好评达到惊人的90%。最近,随着埃博拉病毒防控升级,这本书再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出版社也决定加印15万册。伟大的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都说,《高危地带》“甚至超过了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与迈克尔·科莱奇顿”。重点在于,“书里的事是真事......要命的是,这种事件迟早还会卷土重来。”斯蒂芬·金则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吓人的书之一”。

一语成谶!二十年后今天,西非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埃博拉总病例数已达到1.37万例,死亡率则在50%~90%。截至目前,美国出现了四例埃博拉病毒感染。就是这寥寥几例,已经让人心神不宁。加上其高致死率的特点,埃博拉恐惧笼罩在人们心头。

原著出版一年后,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将其搬上了银幕。在达斯丁·霍夫曼、蕾妮·罗素、摩根·弗里曼、凯文·史派西一干实力演员的演绎下,电影《极度恐慌》(Outbreak)让人们领略到新型传染病的恐怖骇人。不过,剧中虚构的Motaba病毒要比埃博拉病毒还要“毒辣”。导演原本设定的剧情结局是,爆发Motaba病毒的美国小镇在爆炸中毁灭,可鉴于残酷的结局无法让观众满意,不得不改成小镇得救的美式大圆满。

“这本书是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故事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我会偶尔改动人物的姓名......书中的对话是根据当事者的回忆再现而来。在故事中的某些特定时刻,我会描述人物的心里活动”。饶若不是作者的开篇提醒,你一定认为这本书是虚构的惊悚小说。

《高危地带》讲述的是1989年11月发生在弗吉尼亚州雷斯顿城的埃博拉病毒事件。雷斯顿城位于华盛顿特区西面24公里处,在晴朗的天气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其中两只死亡。理论上,少量的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事情。令人不安的是,转眼不到一个月,又有29只猴子相继死亡。随着猴子死亡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那就是猴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最后,随着美军的出动,大楼的封锁,所有猴子全部处死。转眼次年2月,这里再次发生埃博拉病毒感染。

书中写到,“病毒繁殖时,它们或许看起来是活的,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们却显然是死的。它们只不过是一部机器,固然很敏锐,但却是严格机械化的,比手持式风钻多不了什么生机。病毒是分子级的鲨鱼,是没有思想的动机。简洁、冷酷、合理、极度自私,病毒致力于复制自身——有时它能够以辐射的速度来进行复制。第一要务就是复制。”

“当埃博拉病毒席卷你的身体时,你的免疫系统失灵了,你的免疫系统似乎失去了对病毒袭击反应的能力。你的身体变得像一座被围攻的城市,所有的城门都被打开,而怀有敌意的军队涌进来,在公共广场上安营扎寨,放火焚烧一切。从这一时刻开始,埃博拉病毒进入你的血液,战争已经失败,你几乎死定了。你不能用击退感冒的方式击退埃博拉病毒。艾滋病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事业,埃博拉病毒用十天就完成了。

没错!上面这两段就是形象描述埃博拉病毒摧城拔寨的攻击行为。行笔至此,不由得想起另一本书《逼近的瘟疫》(The Coming Plague)的另外一段话。“利用高倍显微镜去观察微生物世界,就会看到一种疯狂的、拼命推挤的场面,那里的微生物不停地互相推搡,其速度之快、力度之猛,相比之下,连午饭时间东京便道上匆匆的人流也显得十分缓慢了。可以想象,假如微生物真有胳膊的话,它们必会不停地推搡邻居,在永无休止的争斗中争取一块生存之地。”

《逼近的瘟疫》描述了许多危险却极为微小的病原体,令人类陷入一场场灾难。其英文版出版时间只比《高危地带》晚一年,算是同一题材的再创作。《逼近的瘟疫》中文版隶属三联书店著名的“新知文库系列”,于2008年出版。遗憾的是,中文版竟然因篇幅问题删减了五章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女记者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她的文笔细腻,现场感十足,是美国各大报刊的常客。因其作品的广泛认可,她是获得皮博迪奖、乔治·伯克奖和普利策奖这三大新闻奖项的第一人。

两本书的相同点是,都细致描述了难以察觉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病原体,希冀得到人们的警觉与关注。但与《高危地带》不同的是,《逼近的瘟疫》还描述了传染病时与政治挂钩的党派利益之争。2000年,劳里·加勒特在《失信: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之瘫痪》 (Betrayal of Trust)中,就对世界各地的公共卫生陷入窘境表示担忧。

如今的劳里·加勒特是的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从事全球卫生问题研究的高级研究员。随着埃博拉病毒的甚嚣尘上,劳里·加勒特将在本月18日出版一本专门讲述埃博拉病毒的书,题为《埃博拉的爆发》(Ebola: Story of an Outbreak),主要内容来源于先前出版的《失信: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之瘫痪》。

在她看来,眼下美国的“防埃”工作陷入多重误区,既缺乏有效应对的资源,也匮乏正确的防控知识,政府更缺少有效的预案。 例如,北美及欧洲国家信心满满,认为拥有足够的先进医疗设施就可以遏制埃博拉病毒的蔓延;9·11事件后的美国所积累的应急能力足以抗击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制工作突破在即。劳里·加勒特给出的答案却是,你们都太天真太乐观了!

在《高危地带》一书的末尾,作者写道,“埃博拉病毒曾经在这些房间浮出水面,闪现色彩,消费食物,然后退隐山林。它还会回来的。”眼下,它回来了。准确点说,它一直没有离开,只是一直伺机潜伏着。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类,你准备好了吗?

编辑: 陈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