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寿安镇的邓家祥今年58岁,一个普通的农民。今年,他做了一件自己看来再普通不过,却让很多人佩服的事儿。今年1月,老邓因意外病危入住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1个月,加上在蒲江当地医院的费用,最后需要他自费的医疗费高达3万多。没有任何积蓄的老邓夫妻,在出院时没留下一分钱,除了一句“我一定会补齐医疗费”的承诺。
三个月之后,他来到医院,拿着找十几位亲友借来的钱,还清了所有医疗费。“这是救命的钱,不能欠着医院。”就是这样朴实的想法,让从没开口借过钱的老邓,背负上了约4万元的债务。不过,他并不悲观,欠医院的钱能还上,欠亲友的钱也可以慢慢还,这就是一个农民眼中的“一诺千金”。
一场重伤 他欠下医疗费3万多
今日,老邓来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复查,受伤的肺部已经基本恢复了。为了表达感谢,他和妻子黄朝芳专门带上了自己姐姐家种的椪柑。今年年初,老邓在做农活的时候不小心摔到沟里,重伤入院。在当地医院接受了脾切除手术之后,又被转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一来就被下来病危通知书,情况非常危险”胸心外科主任文自力介绍。老邓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周,才回到普通病房,他的左肺已经完全丧失了功能,大量痰液堆积,让他呼吸困难。疼痛发作时,要将双脚绑在床上。入院市二医院时,他们只缴了1700元费用,还是朋友帮忙垫付的。这笔费用远不够治疗,医生们却没有考虑更多,只是在尽力救人。
“一直处于欠费状态,但知道他们确实是没钱给了。”文自力说,这家人生活很困难,子女经济压力也大,因为老邓受伤入院,唯一打零工的经济来源也被断了,“吃饭都成问题,早饭、午饭好多时候都是靠病友接济,咋还忍心去催账嘛。”在文自力眼里,老邓是个朴实的人,伤势稍微好转后就开始帮忙照顾病友。出院时,科室也不想为难这个老实的中年人,让他签下3万多元的医疗欠费单后就帮他办理了出院手续。
时隔三月 他主动到医院送上医疗费
“我们一分钱都不会欠,一定会把医疗费还上的。”出院时,老邓夫妻一再承诺。
不过,医生们却没有太把这句话当真,因为也曾有患者这么说过,之后却再也没出现。“几乎每年都会有几起拖欠医疗费的,有的是贫困,也有其他情况,数额从几百到几万不等。最多时,光我们科室一年都被拖欠二三十万”文自力称,自己从医30多年时间,从没遇到过欠费病人主动还钱的。
令人意外的是,三个月后,老邓的主治医生李源接到了他的“还款”电话。当看到怀揣沉甸甸的现金来还款的老邓夫妇时,文自力和李源感觉心里暖暖的。
这3万多元对邓家祥、黄朝芳来说,是一笔巨款。“我们是种地的,偶尔会打些零工。”黄朝芳说,因为家里收入太低,一个月只吃一两次肉,衣服都是靠亲友接济。不过,他们从来没想过欠钱不还。“医生把我命救了,我反过来不还钱,咋说得过去?!”说到欠钱,邓家祥尴尬又羞涩,低头绞着手指。而黄朝芳,甚至害羞地捂住了脸。
借了十几家 终于凑齐这笔钱
“死都差点死了,医生又把我救活了,医疗费肯定要付”今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老邓家里,他说做人要讲良心,要互相相信。
寿安镇元觉村5组,差不多最旧的那间房子,就是老邓的家。瓦屋有30年历史,主屋因为太过破旧,已经没有住人了,老两口就住在进门左手的一间小屋子里,不足10平米。儿子在外打工,很少回来,虽然已经结了婚,但也有一对孩子需要供养。
“以前再穷,从来没有开口借过钱”1月份出院之后,老邓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凑足了这笔费用,他一家家上门跟亲戚们厚着脸皮开口,“救命钱,我不能不给医院,你们的钱我一定会还……”所有的医疗费近7万,新农合可以报账50%,他还需要自费承担一半。
这个重组家庭几乎没什么经济来源,年轻时的邓家杨还可以出门打工,近些年身体不好,两人全部的生活开支就靠不多的土地里种些柚子、蒜苗去卖,也就没什么积蓄。所以自费医疗费及住院时的各项开支约4万,老邓借了10几家亲友才凑齐:大姐1万多,二姐快1万,二舅1000元……得知老邓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道,又相信他的为人,亲戚们都痛快地借了,还没有打欠条。
钱凑齐后,老邓立即给医院打电话,偿还了医疗费。如今过了8个月,欠亲友的债务,他一分钱都没还上。那场意外伤让他的左肺比正常人小了1/3,身体变差了,胸前还留了一道长长的疤痕。
“我们穷,也要穷得坦坦荡荡。钱慢慢还,他们都相信我的人品,知道我的脾气”,老邓说,几万块钱借来,至今,也没有任何人催过他。不过,他说自己不会拖欠一分,等身体恢复一些就可以出去打工,不管多久,都会慢慢还上这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