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记者 傅坚 摄
扫描骨折数据后,用3D打印机打出1:1的仿真模拟,武汉协和医院专家提前操刀演练,节约一半时间精准定位、修复严重骨折。目前,这套“私人定制”的胫腓骨标志我省首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手术。专家预测,未来两年,打印的骨材料将有望直接用于人体。
大一学生掉进下水道摔断腿
19岁的小军是武昌某高校大一学生,十一期间忙着准备学校一台大型节目的主持工作。10月5日晚,他一人回宿舍,不慎掉入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致骨折。连夜转至武汉协和医院,该院创伤骨科教授刘国辉说,“他的脚踝骨折很严重,碎掉的两块骨头如果不精准修复,今后承重点再难受力,走路都会受影响。”刘国辉教授说,考虑到病情复杂,专家团队决定尝试3D技术为其修复骨折。
刘教授说,如果是常规手术,要用到的医用钛钢板、钛钢钉等置入物,都是流水线生产的固定“规格”,但患者有个体差异,骨科医生只能依靠经验在手术中选择规格最适合的置入物,或在手术现场打磨,调整成较为合适的尺寸。
3D打印还原骨折“原貌”
3D技术如何应用于手术?刘国辉教授说,术前,专家团队利用CT扫描,获取一套小军局部骨折的相关数据,再将这个源文件输入计算机,编辑转化为三维模型,导入一台3D打印机,按1:1的比例,用特殊材质打印出一个仿真局部骨折模型。
刘国辉教授说,这样一来,一改过去手术较大的切口,能避免损伤过多软组织,功能恢复也更快,手术时间缩短至45分钟。目前,小军右小腿恢复原有长度,一周后便可康复出院。
3D技术被认为“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去年,逐步在我国临床医学开始推广,将在医疗模型和体外医疗器械等制造上“大显身手”。在我省,刘国辉教授已率先引进3D打印技术,成功用于创伤骨科中复合型创伤等极其复杂病例,如上颈椎骨折、复杂骨盆髋臼骨折、复杂四肢及肩关节复合体骨折等,3个月来已经开展复杂性骨折手术6例。
刘教授说,受材料限制,目前3D技术打印出来的模型不能替代骨头的耐磨和承重,还不能直接放于体内,但未来两年3D技术将在骨科领域率先突破。
昨日,协和医院的刘国辉教授与学生一同在3D模型上进行术前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