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埃博拉疫情中逝者已矣,然而,来自塞拉利昂的新近担忧则浮出水面:该病重创人类所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出病毒本身所致死亡带来的影响。Vox新闻网近日对埃博拉大肆掠夺生命背后的隐忧进行深入剖析,指出死亡阴影下的后患无穷。
防护靴倒挂在科纳克里东卡医院的隔离病房区,那里住院的患者正在接受抗埃博拉病毒治疗(图源:Cellou Binani/法新社/盖蒂图片)
埃博拉造成受累国原本薄弱的医疗卫生系统变得更加破败不堪,并使他们应对其他医疗问题(如疟疾、急症剖腹产等)的能力大幅下降,进而导致更多埃博拉感染者的丧生。埃博拉触发下,来自其他疾病增长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越病毒本身导致的死亡。
疫情对医疗服务体系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即使在埃疫情爆发之前,塞拉利昂已名列妇女、儿童死亡率最高国家排行榜上第七位。据2012年援助组织“拯救儿童基金会”报告所示,塞国内有18%的儿童活不到5岁,每25名妇女中就有1人死于分娩或妊娠相关疾病。倘若上述隐忧得到证实,那么这些令人心惊的数字可能会变得更糟。
埃博拉正在削弱当地医务人员队伍力量
拍摄于2014年8月6日巴黎比沙医院,照片显示的是为埃博拉病毒潜在感染者特别准备的隔离病房(图源:Fred Dufou/法新社/盖蒂图片)
国际救援委员会(IRC)驻塞拉利昂国家医疗主任Laura Miller表示,埃博拉对当地医疗卫生系统造成的重创是对该国“最大的威胁”。
据Miller估计,病毒现已导致凯内马地区10%的医务人员死亡,而凯内马又是塞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单独一个政府医院就已出现了40名医务人员丧生。虽然IRC至今尚未损失一人,但当地医务人员自身家庭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Miller高度赞扬了奋战在疫区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当中很多是塞拉利昂人,各自的家人也遭受的病毒侵袭,但仍然每天坚守在疫区工作,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无论在任何地方失去这么多医务工作者都将是一个悲剧,对塞拉利昂而言更是难以弥补的损失。之前12年的时间里,该国一直致力于内战结束后卫生保健系统的重建,而夜以继日的努力却毁于一旦,更别提今后疫情得到控制之时又进一步损失了多少医务人员。
埃博拉导致血库和必备物资储备告急
拍摄于2014年8月11日蒙罗维亚附近罗伯茨国际机场,照片显示的是工人正在从飞机上卸载医疗用品。这批来自中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价值4900万美元(约合3700万欧元),运往疫情受累国(图源:Zoom Dosso/法新社/盖蒂图片)
目前,应对塞拉利昂疫情的大多国际援助都专注于防埃隔离单位(救治病毒感染患者专门的医疗机构)的建设,而Miller却担心,这种策略忽视了其他日益短缺的重要卫生资源。
塞拉利昂正面临各种物资短缺的困境,如乳胶手套、实验室检查所需必备试剂等。由于这些资源与能否遏制埃博拉疫情息息相关,因此被分配投入到其他医疗服务的可用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
该国还面临血液的严重短缺,原因有二:其一,疫区当地血液来源并不安全;其次,紧急救治之前大量埃博拉患者已几乎耗尽血库。
所有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可用于非埃博拉的医疗必需品少之又少。
埃博拉正在破坏医疗系统的公信力
拍摄于2014年6月28日,照片显示无国界医生组织(MSF)成员在科纳克里东卡医院隔离病房区穿着防护服(图源:Cellou Binani/法新社/盖蒂图片)
也许最糟糕的是,这种疾病已经重创了当地卫生保健系统的公信力,且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贻害数年时间。最终,此次疫情丧生最多的还将是妇女和儿童,究其原因还是归咎于人们不信任卫生系统而放弃求医。
公信力的丧失部分原因却是合情合理的:塞拉利昂疫区医院如今已是相当危险的地方,医疗机构一直在竭力通过有效措施控制感染但却力不从心,致使医务人员和未感染住院患者面临感染病毒的高风险。
另外,四起的谣言也将公信力摧毁的千疮百孔。有人散布医务人员给患者注射埃博拉病毒之类的谎言,闹得人心惶惶。这使得当地居民怀疑所有的医疗救治措施,特别是对针剂敏感异常。
这种畸形的恐慌致使很多家庭不愿给孩子接种疫苗,妇女不愿接受德波避孕药注射。倘若该问题仍然存在,将导致补充即将耗竭的血库工作面临重重挑战,即使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志愿献血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要挽回人们对医疗体系的信任任重而道远,可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弥补如今的损失。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危险性削弱医疗保健服务
照片显示为科纳克里东卡医院隔离病房区医务人员正在召开会议为治疗埃博拉做准备(图源:Cellou Binani/法新社/盖蒂图片)
Miller表示,疫情期间人们被抛弃在得不到相应医疗服务的医院中,更加削弱了仅存不多的医疗公信力。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将导致大量的妇女不愿到医疗机构去分娩、接受计划生育的家庭数量骤减、愿意例行四次产检的妇女数量下降、主动寻求疟疾治疗的孩子数量也大幅降低。
过去的一个月内,IRC已发现“医疗机构分娩数量呈显著性大幅下降,原因似乎合情合理,因为人们现在理所当然地害怕去卫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