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当如何报道自杀?

2014-08-12 14:55 来源:果壳网 作者:健康朝九晚五
字体大小
- | +

据《赫芬顿邮报》,曾主演《死亡诗社》《勇敢者游戏》 《心灵捕手》等电影,获奥斯卡最佳男配和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喜剧明星罗宾·威廉姆斯于2014年8月11日被人发现死于加州提布隆的家中,终年64岁。

著名人物自杀的消息时有发生,现代媒体的特性注定了这些消息会广泛传播。然而在报道时如何保护自杀者及其家人的隐私,如何维护相关者的名誉,如何避免模仿式自杀,一直是棘手的问题。

2011年,由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安内堡公共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心理治疗中心、美国心理疾病联盟等几家组织牵头,联合十余家组织的诸多专家,综合世界范围内关于自杀问题的研究,给出了一套自杀报道推荐方式,果壳网对此进行了编译。

核心要点

自杀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50余项国际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媒体报道会增加易感人群自杀的可能性。

如果媒体报道里详细描述了自杀方式,或者使用戏剧性的标题或者图片,或者反复广泛报道自杀事件并将死亡描绘成壮烈或轰动的事件,都会引发更多的自杀风险。

如果认真地报道自杀,哪怕是很简短的报道,都有助于改变公众偏见和认识误区,能够鼓励有自杀风险的人群寻求帮助。

 八个不要,八个应该

不要:

使用惊悚轰动显眼的大标题(如,科特·柯本用霰弹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应该:

在标题告知读者死讯,但不把自杀作为炒作点(如,科特·柯本逝世,年27岁)


不要:

用图片和视频展现自杀地点、自杀方式、悲痛的亲友、纪念会或者葬礼。

应该:

使用逝者的学校、工作场所或者家人的照片,并提供本地的热线心理咨询电话。


不要:

用“广为流行”、“迅猛增长”这样强烈的词来形容近期自杀。

应该:

仔细调查近期的疾控中心数据,使用“增加”、“上升”这样的不带轰动色彩的词。


不要:

把自杀描述为“无法解释”或者“毫无预警”的。

应该:

大部分人自杀前都有预警信号。如果可能的话,应该把下面提到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案”部分包括在你的文章里。


不要:

“死者留下了自杀遗书,其中说到……”

应该:

“死者身上发现了一份遗书,其内容正在接受专业人士检查。”


不要:

像报道犯罪那样调查和报道自杀。

应该:

把自杀作为公共安全事务报道。


不要:

在报道自杀原因时直接引用警方或发现人的说法。

应该:

寻求自杀预防专家的意见。


不要:

用“成功”、“未成功”和“未遂”这样的字眼描述自杀。

应该:

用“死于自杀”或者“杀死自己”这样的说法。


避免误解,提供希望

自杀是个很复杂的现象。几乎每一例自杀背后都有多重原因,包括心理疾病——很多心理疾病都没有得到诊断和治疗。然而,这些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

研究表明90%的自杀者生前都有心理失调或者滥用酒精/药物的情况。

不要在报道里暗示是单一事件导致自杀——比如丢了工作、离婚或者成绩不好。这样很容易让公众对于自杀产生过分简化的误解。

就自杀的起因和处置方式而言,可考虑引用自杀预防专家的观点,但不要把专家观点放在耸人听闻的上下文里。

在报道中告知读者自杀的各种原因、警告信号、自杀率趋势和最近治疗方面的进展。

还要告知读者可行的治疗方案、资源以及那些克服自杀危机的人的故事。

博客作者、自媒体和评论家也应该参与进来,给出帖子或链接,帮忙降低自杀传染的风险。

社交媒体常常成为逝者的纪念地,应当对这里的言论进行监控,寻找那些可能伤人的评论和其他人表达自杀意愿的评论。网站规章应当允许移除不恰当的帖子和发言。 

预警信号与应对方案

当你身边的人出现这些迹象时,应该警惕:

有想死的念头

寻找自杀的方式

感觉毫无希望、没有目标

感觉被困住了、陷入无法忍受的痛苦

感觉对他人来说是负担

酒精和药物摄入量增加

行为举止显得焦虑或不顾后果

睡得太少或者太多

远离交际或者感觉孤单一身

显露出强烈愤怒或者谈及寻仇

显示出情绪的剧烈波动

以上这些迹象越多,自杀风险越大。这些迹象和自杀相关联,但可能不是导致自杀的原因。

如果你认识的人出现这些迹象,你应该:

不要让他/她一个人待着。

拿走一切枪支、酒精、药物和可能用于自杀的利器。

拨打自杀咨询热线,比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8008101117。

带他/她去附近医院急救室,或者向医疗/心理专家寻求帮助。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吴海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