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堵塞气管,呼吸心跳骤停,两岁幼童在“鬼门关”前徘徊。生死刹那,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邱晓霞来不及和家属沟通,更没有等到签字,而是直冲手术室,终于从死神手中救回一条小生命。“手术中任何一种可能都会夺命。但一条生命远比自己面临的风险更为紧要。”邱晓霞说。(来自5月30日的扬子晚报)
这则新闻引起网友一片热议,大家主要围绕“若是没抢救过来,孩子死了,会是什么结果”展开讨论。“如果没抢救过来孩子死了,可能有人责备医生违规,未经家属同意,擅自对女童行气管切开术致其死亡;要是医生没敢动手术,孩子死了,就是医生因家属未签字拒绝抢救女童致其死亡。”这是一位网友最担心,也是最实在的疑惑。
确实如此,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最终医患双方都成了“受害者”。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时,第一时间抢救最为重要;医生面对垂危的生命,立即竭尽全力抢救,是职业底线。“医生怕患者”、“医生怕死人”本是医疗行业不应该有的,可是,当前这些现象在全国各地都较为明显。
面对不时见诸报端、以形形色色理由暴打医生的现象,医生不担心是不可能的;面对高额的“死人”经济赔偿,医疗机构的恐惧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网友支招,“建议政府立法规定,遇到类似抢救情形,医务人员可先进行抢救,豁免事前告知责任,即使所有抢救措施无效,伤者、患者死亡,医院、医生、护士可依法豁免所有责任。这样才可以体现生命至上的原则和精神。”
这样一例普通的救治案例,之所以引起网友的热切关注,在于其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随时可能遇到的“难决策”问题,希望社会、公众给予医生更多的“冒险”抢救勇气,那才是真正的“全社会尊重生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