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和诊所原本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然而,一些没有经营许可证,大夫没有执业资格证,卫生环境差,药品来路不明,把治病当成了赚钱生意的黑诊所却在全国“遍地开花”,虽然全国各地屡屡重拳整治却始终无法根除。据此前国家六部委年初公布,3个月内全国各地就清理“黑诊所”5088个。
仅仅3个月就清理“黑诊所”5088个,足见相关部门整治力度之大,却也暴露出这一非法诊疗机构“遍地开花”、蔓延范围之广泛。不仅如此,据报道,被整治的“黑诊所”往往存在“报复性反弹”情形,即整治时关门歇业,整治结束后则又死灰复燃,易地再开。那么,高压之下的“黑诊所”为何会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媒体调查发现,正规医院“以药养医”、大医院看病“难”,以及合作医疗跨地医保难等诸多原因,导致了“黑诊所”难以彻底清理。此外还有违法成本低、处罚力度不足以威慑违法者等因素。
不能不说,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确实有可能成为“黑诊所”生生不息的土壤。不过,除却这些因素之外,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时下医疗服务中的公共性缺失。
从供给来讲,在时下的一些正规医院、大医院,往往人满为患,连排队买号、花钱求治都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提供普遍性的公共医疗服务了。每每有论者指责患者存在过度诊疗的心理,过于迷信大医院、迷信专家,殊不知,这种拥挤正是由于医疗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平衡造成的。不要说农村医疗的极度匮乏,即便是在一些县级医院,往往也缺乏足够的医疗器械和医护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分流患者实现“分级诊疗”?
不敷供给之外,尚有医疗费用的高企,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每每见诸报端。仅仅一个“以药养医”,并不能参透全部秘密。越来越庞大的医疗机构,一方面造成民众过于拥挤,难以获得满意的就诊体验,另一方面也成了“吸金”的黑洞,一般老百姓很难承受高昂的费用,望而生畏。
而从需求来看,民众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医疗条件,更需要便捷的、惠而不贵的医疗服务。如果有关方面将医疗的重点放在预防疾病、小病即治上面,则不仅可以节省费用,也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沉淀。必须明白,大医院、高端医院或许可以做到药到病除,解人倒悬,而大量的中低端医疗服务却可以防微杜渐,从源头减少民众的疾苦。
医疗机构要想发展壮大,当然离不开持续的投入,不过,若是医疗服务完全走向利益导向,却也未免丧失了最基本的公共性准则。这样,大量便捷、灵活的小诊所、“黑诊所”迅速滋生,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然,这样讲并不是就意味着“黑诊所”值得同情,而只是为了讲清楚一个道理,即“黑诊所”的泛滥与医疗资源覆盖不足、分布不均衡关系甚大。
若想根治“黑诊所”,一方面需要重拳出击,强力打击,让那些“黑诊所”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必须加快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均衡医疗资源,普及医疗服务,破除相关的制度性障碍、利益性羁绊,真正将医疗服务的公共性体现出来。
如果有关部门一边整治“黑诊所”,一边却放纵垄断经营,则“黑诊所”当然会成为打不死的“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