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南方周末》的一篇题为《“心因性” 南京护士被打事件?》的新闻报道,看着看着就觉得眼熟,一看作者,果然是知音读者故事会迷们的老朋友--柴会群。
作为新闻报道,这篇文章在新闻最基本的要求--真实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几个重要的信息源都被匿名了,比如“南京警方一位接触过陈星羽数次的法医”被代号“L”代替,南京警方的另一重要信息源被“南京警方内部知情人士S”代替,为柴会群提供重要医学信息支持的人士也仅仅以“多名医务人员”的身份打了个酱油。
文中提到,“至于‘脊髓震荡伴截瘫’,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医生和法医都表示怀疑”,然而接下来“表示怀疑”的却只有两位法医,根本没有提到医生,不知这位记者采访了哪几位医生?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除危害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新闻报道须标明采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和单位名称,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
如果说,南方周末对新闻出版当局在新闻专业以外的无理要求进行反抗,那倒还能引起同情,但对于这种纯新闻专业的要求也熟视无睹,请问号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南方周末,你们专业在哪里?你们的新闻采编刊发流程当中有没有三审制?
其次,南方周末这一期的纸版报纸使用的配图居然是柴会群文章中所称的那些“谣言”中的一幅图,我就不禁要问了,南方周末记者编辑到底有没有认真核对过这些“谣言”的真实性,到底有没有搞清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我记忆中,这不是柴会群在新闻报道中使用错误的配图来误导读者。
2011年2月,南方周末曾经发表过一篇同为柴会群所写的《“最严重医患血案”?--上海新华医院“暴力伤医”调查》,文中采用的配图说明文字为“‘险些致命’的医生丁宝芳在重症监护室接受领导探望。
网友发现其背后的重症监护仪是关闭着的。”事实上,丁宝芳头顶位置处于关闭状态的根本不是重症监护仪,而是呼吸机,丁宝芳此时没有插管,自然不用打开呼吸机。这个呼吸机可能是病情好转后停用的,也可能是以防万一备用的。
图中稍远一些的才是开着的心电监护仪,但由于拍摄角度问题,看不到液晶显示屏上的数据。柴会群混淆了这两种仪器,试图说明受伤医生的伤情没有医院所说的那么严重,从柴会群在这种细节上的巧妙安排,我们就知道到底是谁在撒谎了。
尽管柴会群春秋笔法之能事,竭力使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客观,但毕竟太缺乏事实支撑,或者有可能柴会群潜意识里太想把文章写出倾向性来,他不由自主地采用了一些上帝视角,而这在非虚构类的新闻写作中,也是大忌。
比如在描述现场视频时,柴会群写道:“0:41:05,董安庆与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医生相继赶到,袁亚平转身朝男医生走去,陈护士则看了一眼男医生,忽然弯腰蹲下。”拜托,这是现场视频,不是电视剧的特写镜头,视频当中人的眼睛都不能看得很清楚,你柴会群怎么看得出来陈护士看的是男医生?
接着柴会群又写道:“0:41:46,一名身穿白衣、戴眼镜的女子向陈护士冲过去,伸出左臂,做了一个手掌往下压的动作,陈护士第二次弯腰下蹲。”这里大家都看得出来,明明是另一位护士看到陈护士出现不适,用手在她后背来回抚摸。但刚才还慧眼如炬到陈护士“看了一眼男医生”这种精细且带主观意图的动作都看得清楚的柴记者,却连一个明显的手部大动作都看不清了。
柴会群这篇文章中整个对这段视频的描写,就是要让读者产生“医护串通诈伤”的感觉。因为事实证据不够,柴会群不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施展于正求之不得的编剧功夫,编出了这么一段剧情。
另外一处可疑的地方是:“‘我一听说要刑拘袁亚平,就知道被动了。’L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位“L”到底是南京警方的法医,还是打人凶手家的御医,刑拘袁亚平,他被动什么?
整个文章的破绽很多,已经有很多人撰文指出,我不一一详述,主要从新闻专业角度指出这篇文章作为新闻报道的缺陷。
总而言之,在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写出这样一篇倾向明显、事实模糊、想象丰富的“新闻报道”,除了说明作者适合编剧本而不适合写新闻之外,恐怕实在不能说明什么其他问题了。正好最近著名编剧于正陷入“抄袭门”,柴作家正好可以填补编剧界的这个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