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少有哪个改革会像医改那样,措施屡屡出台,却少有人喝彩。
“5年的时间过去了,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全面建成,病有所医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性步伐。”4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医改5年来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了3万亿元。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之后,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呈爆发式增长,多年来的增速均超20%,远超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然而,与之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多年来,我们都是在从经济的角度策划医改而非人的角度,完全忘记了以人为本的初衷。”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医改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没有抓准突破口,即便投入再多的钱效果也不会太大。
医保补助占大头
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家财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体系建立等五个方面的任务。
“医改的大部分资金投入都花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方面,这是大头。”4月10日,国务院医改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医保方面的补助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单以新农合为例,每人每年的补助额度就已比启动之初涨了十几倍。
就目前而言,我国已搭建起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放心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但城镇职工医保资金来源主要靠个人和用人单位缴纳,而城居保和新农合主要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其中政府补贴占主要部分,且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保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亿人,如此算来,医保单单在这方面的补助资金已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从中央财政在2012年提前下达的2013年对城居保和新农合的补助资金可以看出,预算指标高达1171亿,而当年医疗卫生支出的预算不过2602.53亿元,医保补助预算接近总支出的一半。
新医改启动之后,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一直居高不下。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09年的医疗财政投入为3994亿元,比2008年同比大幅增长44.9%;2010年的医疗财政投入为4804亿元,比2009年增长20.3%;2011年的医疗财政投入6429亿元,比2010年增长33.8%;2012年的医疗财政投入7198.79亿元,比2011年增长12%,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可谓前所未有。
2013年的数据虽然尚未发布,但前7个月的财政部医疗卫生投入已达3662亿元,也就是说,无论从往年的数据还是2013年前7个月的数据来看,2013年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均会远超这个预算。
“重药轻医”难对症
新医改这几年,钱是没少花,但总有费力不讨好的味道。
“多年来,我国一直沿袭‘以药补医’的历史,最终导致药价虚高,老百姓看不起病。如今,新医改一直想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杜绝这种模式,但一直注重对‘药’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医’的重视,而‘医’的问题恰恰是人对人的服务,也就是说,财政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两头,一个是患者,另一个就是医生。”唐钧表示,“重药轻医”最终使得财政的钱花了不少,但却花不到点上。
老百姓医疗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与以药养医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医院为了谋取利润,开大处方、用高价药,而新医改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摒弃以药养医的模式。“十二五”医改方案中已明确提出,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但是,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药品的价格降下来了,但服务、检查费用却出现了上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取消以药养医后,财政投入增加机制却并未跟上,于是有医院想方设法“堤内损失堤外补”,出现“药价降下来、检查费升上去”等现象。
“财政这笔钱是否花得好,有赖于整个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李玲强调,把医院创收的机制给拿掉,然后建立公益性运行机制,这才是改革核心。医院不能整天像做买卖一样琢磨着怎么赚钱。
就此,唐钧表示了相同的观点,建议将财政补助直接投到医生的身上,改变医生大部分收入靠创收为主的现状,同时加大对医生的监管和收取红包方面的打击力度,堵疏结合。唐钧还建议,加强对党政干部医疗服务方面的监管,相应减少医疗对这方面的投入,达到医疗公平。
据记者了解,医疗投入“厚”官“薄”民现象确有发生,比如一些地方的干部病房堪比星级酒店,甚至还有假山等装饰物。这些奢华的“干部病房”,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自筹资金,瞄准的均是公共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