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2月2日)晚上7时左右,一名患儿被父母带到深圳儿童医院就诊。急诊医生曾祥士诊断孩子为病毒性感染,感染周期在一周左右,并告知孩子父母,孩子会有持续3天左右的发热,属于正常现象,为防止抗生素滥用,不建议进行输液,最好一边服药一边进行观察。
但患儿父亲荣某对诊疗处置不满,认为开药处理是在敷衍,便数次掌掴曾医生,致其嘴唇和牙龈破裂伤。
无论按照专业规定还是常识,曾医生的处置完全得当,而且在家家户户团圆过春节时还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本应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感谢,但却被“好心当成驴肝肺”,让人不解,更让人寒心。
输液之所以已经在国内被称为一种“医疗文化”,是因为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公众在过去都已经认同和实施这种医疗方式,管它大病小病,甚至有病无病,都要用药输液。
然而,这种做法却有违现代医学的一个原则,也即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一个用药原则:药物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中国的“输液医疗文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颠覆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和原则,以输液为好,甚至以输液为荣,逐渐成为一种典型的习非成是的现象。
中国成为输液大国当然是全民参与和推动的结果,其中一个著名的认知是,输液(病)好得快。然而,如果这只是公众的理解也罢了,因为公众并不知道输液弊大于利。
但是,作为专业人员也如此理解并以此为理由来推动“输液医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准则了。
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医学专业人员不懂得这一点就不配行医,同时,不向公众解释输液弊大于利的知识和后果,也有违专业伦理。
要将全社会的习非成是改成习是成是,也会有痛苦。纠正习非成是得有一个时间,还要付出代价。深圳的患者家属显然是因为习非成是之后才掌掴医生的,打人者固然要受到谴责和处罚,但这也是一名医生在为全民的习非成是买单。
也许,这类买单还会发生。
尽管如此,专业人员也应当负起主要责任,即便公众有误解,也要严格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正确的用药原则,并且向公众反复解释。
媒体也有责任进行广泛的科学传播,让全民摒弃劣质的输液医疗文化,建立科学的良好的医疗文化。这应当是所有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