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备受舆论关注的“走廊医生”兰越峰所在的绵阳市人民医院100多名医务人员走上街头罢工,据称是表达对兰越峰事件处理结果的不满。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医院职工之所以上街,是因为绵阳卫生主管部门要摘去“绵阳市人民医院”牌子,更换为“涪城区人民医院”,医院可能会被降格。
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兰越峰因为拒绝过度医疗,被迫在走廊里上班了近两年。如今随着事件不断发展,整个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没法“淡定”了。不知道在这些上街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明确提出了要开除“走廊医生”,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媒体赫然打出《同事上街要求开除绵阳“走廊医生”》的大标题——仿佛不与同事彻底决裂,兰赵峰就不能成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斗士。
当前医疗领域存在不少的黑幕和潜规则,这早就为公众所知。人们虽然对此深恶痛绝,但常常又会无可奈何,以至于都有点“审丑疲劳”了。毕竟,那些涉及体制机制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个人发挥力量,更需要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这都是个慢工夫。
公众对于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在决策中掺入非专业需求(比如为盈利开大药方),公众常常被蒙在鼓里。对于这种现象,有医务工作者能从中站出来,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揭示不为公众所知的内幕,这无疑具有轰动效应。特别是像“走廊医生”这样,因为不搞过度医疗,而被迫在走廊“上班”近700天,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毋庸赘言,兰越峰“以一己之力抵制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对于这一点,新闻同行们也试图深挖该事件背后的信息,揭示出更多有价值的细节。但是,兰越峰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室主任,她对整个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可能并不了解。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她说出来的,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说白了,她似乎并不掌握能“一击致命”的关键信息。
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告发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下台。“深喉”也就此成为美国新闻史上最著名的新闻线人,成为掌握核心信息新闻报料人的代称。尽管直到30多年后,“深喉”马克·费尔特(Mark Felt)才真正被世人所知,但丝毫不影响他对于整个事件的影响力。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新闻当事人手中有无可辩驳的关键信息。
与水门事件的“深喉”相比,兰越峰似乎就像是个没有准备好讲稿就匆匆上台的辩论选手。尽管情感充沛,经历丰富,却不能轻松辩倒对方。以至于当绵阳市相关部门公布“未证实医疗行为违规,医疗收入增长过度与医疗问题不具有密切关联性”的调查结果时,许多媒体又转头去质疑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前不久,还有媒体发表《以个人良知声援“走廊医生”》之类的文章,很显然,“走廊医生”此时已经不是一个真相的提供者,而是变成了一个对抗的符号。
没有核心有价值信息,结果就是围绕走廊医生的各种不信任交织,病人不信任医院、医生不信任媒体、媒体又不信任政府部门。事态越闹越大,离真相却越来越远,“人们依然情绪化地骂着、赞着,却对真相兴趣不大”。此时,“走廊医生”真该从事件中抽身离开了,媒体也应回归到挖掘信息的层面。毕竟,公众此时真正需要的不是“口水仗”,而是更多有价值的真实信息。
原标题:“走廊医生”真该从事件中抽身离开了,媒体也应回归到挖掘信息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