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急诊科庞路人
当120急救车停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室门口,医者全神贯注准备施救时,急诊室与抢救室,只是一扇门的距离,却关乎着一条生命的长度。这里24小时不休息,这里是他们的“战场”。
有时在手术室里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迎着晨曦上班查房,回家时已披星戴月,强度大、压力大、风险大。但他说:“我喜欢这样的节奏,救人的感觉是无法言语的。”
他,就是华西医院急诊科医生庞路人。
忙得像陀螺
夜间出诊是常事,时间不属于自己。
上午7时40分,庞路人换好衣服,和夜班同事交接完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庞路人是华西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华西医院急诊科平均每天接诊次数500次左右,现场出诊次数约10—15次,“院前急救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夜间出诊是常事。”庞路人告诉记者。
工作5年,庞路人说:“急诊科医生的时间,不属于自己。”在庞路人的办公室,放置着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床与办公桌用帘子隔开。庞路人呆在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里,“厕所就在办公室对面,每天几乎是一条线的生活。”
“我妻子也是医生,所以我们的作息时间有些冲突。有时我上夜班,白天回家时她刚好出门上班。”仔细算一算,庞路人笑了笑说:“我们一个星期,最多一天有机会一起吃一顿饭,平时连见面聊一聊的机会都很少。”尽管如此,庞路人依旧热爱这个职业,“我无法用语言告诉你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的感觉,看着病患在治疗下痊愈,我会觉得很欣慰。”
问起为何从医?“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医生很了不起,能救死扶伤。慢慢长大了,就更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说到这,庞路人显得信心满满。在急诊科,一听到有人喊“大夫”,精神就会高度集中,脑子里会迅速闪过各种临床病情,这已经成了条件反射。“我喜欢这种时刻准备着的感觉。你会觉得,生活很有激情。”
与死神搏斗
30分钟心脏复苏,大爷心跳恢复了。
记得有一次,庞路人接到一个120急救电话,事发地点是一个老小区,求救人是一位70多岁的太婆,患者是太婆的老伴,“那天夜里,太婆打电话说老伴不行了,不知道为何突然晕倒。”简单交待了几句后,庞路人和同事便赶往事发小区。
“当时患者心跳都停止了,我一直在给他做心脏复苏。”20多分钟过去,庞路人能清晰回忆起,“当时太婆说,实在不行就算了吧,因为太婆很清楚老伴的身体情况,十多年来一直是个老病号。”但庞路人始终没放弃,心脏复苏了大约30分钟后,患者心跳恢复了,“看着老两口手握紧的那一刻,我感觉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说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庞路人表示,“急救,我们抢的是时间,但在很多老小区,不但车开不进去,而且还没有电梯。”有一次早晨7时多,接到家属求救电话,庞路人与同事赶到现场后发现,急救车无法开进去,加上患者没有别的家属,“我们只能从7楼把患者抬到救护车里。当时出诊的医生就我一个男的,把患者抬下来后,觉得手都是颤抖的。”
对于这份工作,庞路人说:“上一秒,还在极力抢救心脏停止跳动的垂危病人;下一秒,可能要为一个半夜失眠的人开安定,这就是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