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新医改是否会触动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的讨论不断牵动着医生本来就紧张而疲惫的神经。虽然现行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体系在一些医院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唯科研”“唯论文”的操作模式。很多医院把论文,科研成果作为医师晋升的必备条件,而缺乏临床能力的量化指标。不仅如此,就是在各医院本身的评级、争取科研经费的过程中也将发表SCI文章数量、分值作为医院相互之间竞争所考量的重要标准。那么,这种考核是否是医生职称评定的正确方式呢?应该如何看待SCI论文在考核中的作用呢?是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或者SCI论文呢?新医改要不要首先为医生解决这些困扰呢?
医疗服务是一种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实践活动,医生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医生职称是其职业胜任能力等级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不同复杂程度的医疗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医生职称的高低既是其自身能力素质的象征,也是患者选择医生服务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医生职称考核制度不仅关系到医生职业发展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制度保障。
偏颇的职称考评导致医疗服务的弊端
临床医学是经验学科,好的临床医师需要临床实践和临床经验的点滴积累、不断总结和持续提高。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确定的。
然而,在医院对医师职称晋升考评中却现实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版本:一方面,国家已有出台医生职称晋升制度,对各级医生职称评定要求条件作出了相应的基本规定,形成了一个所谓“官方版”;另一方面,各地区、不同级别的各医疗服务机构在国家医生职称晋升制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细化修订,制定出自己的职称晋升要求,形成了所谓“现实版”。 那么,两个版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距呢?我们不妨以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按国家规定,副主任医师任职基本条件仅有五条:
1、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七年;
2、医学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五年;
3、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四年;
4、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二年;
5、临床医学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某医院评聘副主任医师任职基本条件:
1、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及5年以上(含5年)主治医师任职。
2、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广博,掌握本专业理论;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医疗动态、信息及先进诊疗技术;具有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其业务水平在本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3、指导2名以上的高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或指导3名以上专科医师的进修学习。
4、从事临床二线工作3年以上,每周重危病人查房不少于5次,每年工作日不少于190天(以考勤为准)。
5、具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及较高的诊疗技术水平,通晓并熟练掌握本专业90%以上科目疾病的诊治,综合评估分应为90分以上。
6、任职期内无医疗责任、技术事故。若发生责任性事故,按有关文件精神办理。若发生技术性事故,职称评定申报时间比同职同期人员推后2年。年终考核均合格,综合量化考核基础分80分以上。
7、通过职称外语考试。
8、完成分配的教学任务。
9、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2篇)。
10、主持承担厅局级科研课题1项(前2位);
或省级科研课题1项(前3位);
或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前4位),均不包括列题;
或横向课题到位经费5万以上(5-10万为主持,10-15万前2位,15-20万前3位,20万以上前4位)。
可见,“官方版”只对学历和相应的工作年限作力相应的规定,具体的“临床”和“科研”能力的考核是通过“现实版”才能“落地”的 。“现实版”的考核与“官方版”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别。据了解象上述医院的要求还不能算最严格的。一般而言,医生所在医院的级别越高、名气越大往往会要求也越高。
对此,一些专家感言:“健康所系,生命所托”,医师的责任要求医生必须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决者,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住院医,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他们每天所能掌控的都是相同的24个小时,繁重的临床工作成为一线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要求大多数医生既能为患者看好病又能在科研上不断出成果的复合型医生是否真的客观公正的呢?在现实工作中真的是可行的吗?如此众多的考试、科研和论文要求,其结果必然使医师们花大精力去准备,千方百计去应对,绞尽脑汁做科研,大大分散了医师对病人进行观察和管理的精力。有些临床医生80%时间用于研究,他们临床经验少得可怜,“不会开刀的外科博士” ,“不会看病的内科专家”已经不是什么奇闻异事。国内某名牌大学的一位院士曾经撰文写道:“如果你到医院去看病,一定要找没有(博士)学位的医生,因为现在真正会看病的,都是没有学位、但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医生;反之,如果你到医院里去统计论文发表情况,一定要找有学位的。”这位院士的言下之意是,“有(博士)学位的医生都不大会看病”。尽管这样的说法未免夸张,并不客观。但它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医生职称考评体系的某种偏颇。
SCI导向是否过度?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现被并入汤姆森集团)主办,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收录各学科领域中最权威的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150 多个学科领域。SCI 出版的版本有核心版和扩展版。它从全球挑选出6500种刊物(其中中国72种),将其刊载文章收录其中。由于不同质量的期刊和文章被引用的频率不同, SCI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派生出科研绩效评价功能。
目前学术界对SCI科研绩效评价功能仍然存在着分歧。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只能起辅助作用,学术评价仍应以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Peer-Review)为主。而SCI的创建者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与中国公众的首次见面会上的回答则代表了另一种看法。数年前这位84岁的“SCI之父”来到中国时曾被问到:“你认为中国对SCI这样的使用是合理的吗?”“为什么到中国,SCI就变了味儿?” 他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用SCI作为标准,来衡量科研的成果,这也许的确不太合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40年前的美国、30年前的意大利都是因为在评审职称时管理者们发现,备受推崇的“同行评议”评价方法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SCI就成了替代的评估方法”。他坚持,中国目前关于SCI的规定,还是有一些意义的。”也许是正是由于大师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医院对医生SCI的要求近年来来可谓越来越高,是否SCI导向已经过度了呢?
作为医生,说到底其医学科研应该来自于临床病人的需求,并能回归于临床病人的应用。医学科研新的突破需要长时间沉下心来去尝试去探索去钻研,而且有可能需要一代一代人奉献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有些科研成果需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才能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而如果在医师晋升职称标准中对科研课题、奖项和SCI论文数量提出的要求过高,势必将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性,导致一些科研一味追求高、新、尖的研究,不注重临床需要和实用,追求短、平、快的“大跃进”,在成果鉴定之时,也就是成果寿终正寝之日。事实上,我国目前医学界虽然在大兴SCI,但却少有重大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否也说明了存在的问题呢? 另外,更有甚者,由于职称评定急需SCI论文,导致一些学术浮躁、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论文网上买卖“一条龙”和专门提供SCI论文服务的商业群体。国内并不罕见的一系列的论文造假事件是不是已经暴露出来医学界医师晋升职称评定和科研经费考核标准存在的弊病呢? 这种百万医师在职称晋升的论文要求指引下一窝蜂地去“生产论文”的现象正常吗?
新医改是否能让“官方版”职称考评制度落地?
医生职称考评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面临的公立医院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一些专家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设想:
1、医生应分类考核,并应侧重考核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医生职称考评制度应该根据医院的性质对医生进行分类,比如社区医院可以不做或少做科研,三甲医院应该对研究型和临床型医生晋升职称评审标准有所区别。细化医生晋升职称标准的做法,如:涉及医学教育类的职称,更侧重于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涉及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则会偏向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外语、科研课题、奖项、论文等项是否能作为一般医院一般临床医师晋升的条件仍值得探讨。而对于以研究为主业的人员,可否保留科研业绩作为考评的选项?对于临床实践为主的岗位,如外科医生的手术能力,内科医生的疾病诊疗和药物处方水平是否应该加大其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的权重?以临床能力为主,科研学历为辅,侧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处理疾病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职称要求,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2、真正的临床科研应该得到鼓励
SCI无疑是重要的,但在医生能力评估体系中过分强调SCI的重要性而导致科研与临床实际的偏离是否更应当避免呢?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的技术提高和业务进步,离不开科研。事实上,目前临床上绝大多数正在应用的疾病诊疗方法、指南也都是经历了从医学科研,甚至有了大量循证医学支持之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没有医学科研作为发展的储备,临床医学的进步和领先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大的、综合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无疑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医学科研的使命。然而,没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积累经验,谈科研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只要平时用心去积累观察病例,平凡的临床实践会潜藏着无数重大科研发现的机会,而许多重大的科研也可以解决重要得临床问题。基于临床实践的科研和成果,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写出较高水平的医学论文应该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
3、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应采取不同的医师晋升标准
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应该考虑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套用不同的职称晋升制度,更实用,更易操作。职称作为医生临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其标准首先是先看得好病。事实上,医院中固有一套衡量临床诊疗质量的评估体系,包括病例数、重危抢救及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事故率等,虽然这些统计可能有人为的水分在内,显得不是很“客观”,但用现代的管理学和统计方法,把这些直接与临床相关的考评做细做深,还是完全可以做到客观、公正和量化评估的。
新医改步入“深水区”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将启动医院深层的体制性变革,而医生作为医院的主体,其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将是涉及其今后医疗服务行为导向的重要基本制度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医改将为他们的成长、为医学的进步而改革,因为只有医生才是实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最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