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教授:改善患者的长期转归是麻醉医生始终不渝的使命

2013-09-18 10:26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

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于2013年9月18日在天津召开,丁香园就本次会议、麻醉学的重点发展领域、学科建设、围手术期难点及过度炎症的处理等热点话题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进行了专访。

关键:人力资源

麻醉年会是全国麻醉医师的盛会,对于这群可爱的麻醉医生,刘进教授没有丝毫吝惜溢美之词,在他看来人力资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传统上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一个手术床配备1.5~2.5个麻醉医生,这种配置在过去20年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随着手术室、手术床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和使用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配置比例显然不适应当今的发展。刘教授指出,学会提倡麻醉科医生要和外科医生成比例的配置,一线麻醉医生的工作时间要限制在每天8小时以内。

热点:连续无创动脉血压检测

刘教授介绍了今年年会可能会讨论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的测定,另外抗炎药、肌松药拮抗剂,麻醉科医生怎样更多关心术后病人的长期转归等也会成为讨论的热点。

此外,刘教授还着重强调了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他指出:第一,要继续强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鼓励医学生读专业型研究生;第三,要坚定不移停止麻醉学专业本科,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以后麻醉科医生都来自临床医学专业。

未来麻醉的发展趋势

改善患者长期转归是刘教授在此次采访中多次强调的关键词。他认为麻醉学发展的最基本目的是改善病人的长期转归。

可视化技术是未来麻醉学的一个重点领域。以前都是盲目的或凭经验来操作,现在可以通过光学或声学技术在看得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和诊断。第二个重点领域是信息化,在今后提高麻醉质量管理水平上会显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三,需要重视新药的研发及临床前沿进展的研究。我国麻醉数量大概居世界第二,有丰富的临床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临床资源做更多更好的科学研究。

此外,镇痛、连续无创的监测,床旁的抢救、影像和检验也可能是今后热议的话题。另外模拟教学在今后临床医学教育中也会越来越重要。

围术期难点与炎症处理

华西医院作为国家级超大型医院,在危重病人处理方面拥有丰富而独到的经验。刘教授介绍说,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需要输血的的大型手术,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不要疲劳麻醉;第二,要做好麻醉苏醒,苏醒跟麻醉诱导同样重要;第三,要高度注意监测体温,尤其是对失血量大的病人要注意保温;第四,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立即转到ICU治疗,普通患者应待麻醉苏醒后再回病房。

输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保证病人的有效血容量,第二要保证氧气的运输能力,第三要保证凝血功能正常,第四要保证内环境的稳定。所以我们对大失血的病人提出比较通俗的口号是“血容量万万岁,红细胞万岁,凝血功能千岁,内环境长命百岁”,掌握好这个就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对如何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过度炎症反应,刘教授认为,对待炎症要一分为二,炎症反应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也是机体的一种正常保护反应,但“过度”之后可能就会导致脏器一过性甚至永久性损害,从而影响病人长期的转归。所以炎症反应要维持在一个合适的状态,这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干预。

总的来说,手术时间越长,手术创伤越重;失血越多、麻醉时间越长、异物接触越大比如体外循环,更容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决定炎症反应的因素很多,所以在使用调控炎症反应的药物或者技术时一定要激发过度炎症反应的因素相匹配。

麻醉医生的角色贯穿整个围术期

刘教授强调,麻醉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病人安全送出手术室,在此基础上麻醉医生还要考虑病人的长期转归,这需要从术前、术中就开始考虑。今后麻醉门诊会越来越普及,因此需要更严谨更规范的麻醉前探视、病情评估及麻醉前的预处理。

在采访的最后,刘进教授用四个“S”言简意赅的概括了他眼中推动麻醉学乃至整个医学进步的金标准:延长病人的寿命(Save more life)、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Save high quality of life)、节约医疗资源(Save more medical resources)、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更满意(Satisfy more patients)。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长期转归,更好的推动麻醉学进入到围术期医学的时代。

围手术期脏器功能的保护

前言

正如刘教授所言,麻醉科医生在围术期医学的地位日益重要,外科手术技能固然关键,而围术期管理对于病人伤口愈合,减少疼痛,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乃至预防复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手术期的手术创伤、应激、缺血-再灌注、休克、感染、输血等因素可激活体内免疫细胞,释放TNF-α、IL-6、IL-1ß、IL-8、IL-10等炎症介质。这些因子的过度释放将导致促炎-抗炎失衡,产生过度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器官衰竭,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一项回顾性研究[1]结果发现腹部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高达84%,并且SIRS的持续时间与失血量/体重和手术时间呈正相关(图1)。SIRS与术后并发症、患者预后密切相关。61.8%的SIRS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2.3%的SIRS患者发生术后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围手术期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是保护脏器功能的关键。

图1:SIRS持续时间与失血量/体重和手术时间的关系[1]

 

分页: [ 1 ]   [ 2 ]  

编辑: 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