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输液」,「禁止以药养医」,十九大逐步推出的新医改,对不少基层诊所的收入已经产生了影响,以往的收入大头被砍,很可能意味着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的优势也将会慢慢消失,转型升级将会是大势所趋。
本期我们就来说说,在转型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传统诊所的弊端在哪里
相较于新型诊所,传统诊所的弊端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质低,大部分持以助理执业医师或乡村医师资格证
盈利模式单一,除去药品的收入,服务费用占比很小
大部分都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诊所」
管理手法落后,经营成本日渐上升
无品牌,无口碑,社会信赖度不高
信息化水平很低
而对于新型诊所来说,除了人员资质上的提升,整个诊所的信息化水平(例如接入线上管理系统)、经营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品牌形象的树立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当然,这些本身只是转型的手段,并非绝对。但最后的目的都是给病患一个更加优质的诊疗体验,同时与其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而信任本身,即是医疗行业最大的财富。
了解新型诊所的形势
目前全国新型诊所的数量在1000~2000所之间,据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诊所将以每年6000家的速度递增,十年后至少新增6万家新型诊所。
新增6万家诊所,将意味着什么,想象一下:
未来10年总共将有至少20万名医生、20万名护士从体制内出来
10年后诊所及专科医院的年新增年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以上
10年后新增超过每年15亿人次以上的基础医疗机构的就诊量
中国整个民营医疗体系在未来10年需要彻底的转型升级,未来莆田系只是整个民营医疗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整个中国的基础医疗卫生体系可能会被重建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市场,对于那些先行者来说,现在攒下的经验将会为他们换来坐上「未来市场」牌桌的机会。
国家政策的走向
简单回顾一下十九大中提及医疗的几个重要部分:
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重大疾病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不难发现,十九大中所提出的取消「以药养医」以及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都十分符合新型诊所的经营理念,政策的转变意味着国家对于健康观念的思维转型,即从「重视医疗」转为「重视预防」。
哪些是转型的必备点
从新型诊所的收入结构上来看,药费的占比相对较低,大部分都是通过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收取的诊费。对于传统诊所来说,这样的转型的确是一条思路,但就现状来看,资源的制约让大多数诊所也只能望尘莫及。
转型需要时间,也许是漫长的时间。但做到未雨绸缪,任何诊所都有机会。以下几点,可以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品牌升级
品牌与口碑始终是强关联,大多数诊所依靠群众的口口相传形成口碑,进而逐渐成为诊所的固有品牌。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方法可以为医生的品牌升级提供帮助,详情点击 医生,是时候建立自己的品牌了。
服务升级
「服务」是一个多维度的宽泛概念,服务升级不仅仅指代对病患服务态度的改变,在根源的服务理念到服务的具体展现形式上,都有可升级的必要:
1. 服务理念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话很经典的指出了医生的职责所在,除了积极的治愈疾病,更多则是需要帮助和安慰病人,这个更符合基层医疗机构乃至全科医生的服务理念,不仅要提供一个持续性综合性的诊疗服务,同时也要为在服务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2. 服务人群
既得病患不将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未患病的社区居民同样是「疾病预防服务」中不可缺失的目标对象。这也就意味着,服务的半径也需要从个人扩展到家庭,从家庭扩展到整个社区乃至城市范围。
3. 服务深度
诊所能提供的服务深度远远不止感冒发烧这些「常见病」,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慢性病的管理在社区」,这也是全科医学中的一大特色。诊所能辐射的服务范围很适合去做慢性病的管理,例如糖尿病、肿瘤患者,他们需要日常的持续的诊疗服务,而这也是基层诊所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
4. 服务形式
医疗服务可以无时不在,除了患者就诊时提供的「诊疗服务」,生活中的「日常服务」也同样重要。通过对病患进行科普、正确的医疗教育唤醒其对「疾病预防」的重视,是转型「服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5. 服务途径
除了在患者就诊时提供的一对一服务,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建立个人/诊所的网络健康科普渠道,不断的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扩大自己的服务半径,尽可能的让诊所服务的主战场无处不在,这同样也是建立诊所口碑和品牌的多种途径。
找准定位,认清方向
转型也好,升级也罢,首先还是得找准自己的定位。无论何时,都要量力而行。在新型诊所中,诊费在0~2000元的范围内也并不罕见,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无论在资源还是资金上,都要远超过中小型诊所。
找准自己的定位,确保在定位确定的情况下能提供持平或高于定位本身的服务水准,这样也能基本维持住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