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医闹与体制的缠斗,诊所能给医生新的出路吗?

2017-10-25 21:39 来源:丁香园 作者:彭亮
字体大小
- | +

邓佳音,儿科医生,在公立医院待了十年,如今在丁香诊所任职。

本期是她的故事。


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和邓佳音医生的采访约在工作日的晚上,接通电话的头几秒钟,很明显的感受到多年从医留下的职业惯性——那种亲切的语气能让你一秒钟就对她无条件的信任,但另一方面,职业素质的背后却是无时无刻的紧绷。

2005 年从医学院毕业,邓医生很顺利的留在了温州一家专科儿童医院。前面三年,是住院医生,要规培,同时还要读研究生,「上班第一天就听到噩耗,上级医生说三年全年无休」,后来的五年,就觉得当儿科医生又累又苦又没钱,付出得不到理解,「整个人都是紧绷的,睡觉都是睁着眼的。」

2005 到 2010 年之间,医患关系被热议,爆发也随之开始。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迸发着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医院像是一个无烟战场,只不过往常的印象里,战争是死去,医院是拯救。

可「拯救」这件神圣的事,没能获得所有人的好脸色。

07,08年的医闹最厉害。医院里每天堆积着大量的病人,能够分配到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也仅仅只有三分钟。三分钟之内要解决问诊、查体、诊断、开药、解释病情、交代注意事项,对病人来说这样的待遇也并不公平,但是资源非常有限,医疗风险很高,病人期待过高,医生压力非常之大。医闹就是各种钻空子。

出现医闹的话,医生会被叫去对峙。要么是刀子威胁,要么激烈的撕扯,还可以将医生「软禁」起来。「女人负责哭闹造声势,老人就负责拉住你要跳楼,男的负责挡住门不让你出来,不让医生吃喝、不让上厕所,不让走。即使是110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我记得很清楚一位东北的的ICU女主任医生,值班接到一名患者儿童,当时发现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但之后因涉事被叫去「了解情况」。没想到的是医闹很快控制住了医生,将其软禁在村里。最后是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当地村长才解禁出来,女医生几近崩溃,欲哭无泪。我想知道医生到底做错什么了,换来这样的一个待遇。」

医患之间80%的问题是信任问题,80%的信任问题是沟通问题。

还有一个白血病的儿童患者,孩子从门诊到急诊再到病房,已经被下过很多次病危了。整个过程都在积极治疗,和家长一直都是在沟通和交代注意事项。但到小孩子到了病房,第二天晚上打针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突发性脑出血,不治而亡。之后村里人就开始打砸,要求赔偿。虽然医疗程序、沟通都很到位了,可最后医院还是赔偿了。

「其实像白血病、血小板低的儿童还是比较常见的,血小板在两万以下就可能自发性出血,而给她打针也是必须的,这个过程突发性出血就一定是医生的责任吗?」,邓医生补充说道。

「我当时找主任,这种情况都要赔,以后医生该如何行医?」,主任无奈的说,「2008奥运期间要和谐。」

类似的情况在那几年见过好多,身心疲惫,又体现不了作为医生的价值。「见到多了就会让人非常的灰心,自己也担惊受怕。」 

在邓医生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天使,天使不要吃喝拉撒带孩子,还有翅膀到处飞,我只是一个脑袋一双手,每天只有24小时又会生病的鸟人。」

邓医生的这句话留在了朋友圈,却很难流进其他人的心里。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到最后开始精神衰弱,长期失眠。但即便如此,对于大多数刚入行的「新人」来说,做医生似乎也只是眼前唯一的出路。

「前年无数次想过离开,但那个阶段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能一直熬下去」,邓医生又说,「熬着熬着,就熬了十年。」

 

等到哪天不做了,也希望看看自己曾经做过中国医生

有一次科室拍照,邓医生突然想给自己留一张照片,她说,「等到哪天不做了,也希望看看自己曾经做过中国医生。」

十年间,邓医生从温州换到杭州,从专科医院换到门诊,每天依旧是一百多个病人诊疗,依旧是365天轮轴转。

门诊唯一的好处是不用上夜班了。起初这也是个吸引力,但压力也很大。

经常私人时间仍然被各种无规章制度的随意支配。「经常晚上在睡觉,病房打电话让你过去,结果刚穿好衣服出门,就告诉你不用来了」,不算加班没有加班不算加班费、不算值班没有补休、不算会诊没有会诊制度,对医生没有基本的尊重。

每天一睁眼,一百多号病人还是在那里等着你。病人总会一个劲的插队,不高兴了就投诉,医院的规定是一旦被投诉了就是医生的责任。「这个规定真的非常恶心,完全没有考虑到医生的感受,病人再怎么闹,医生只能任他骂,有一次已经很努力的解决问题了,还是被病人当面辱骂,一气的心脏气出了毛病。」

后来想想,工作也只是为了养活自己而已,没必要把身体也弄成这样,自己都照顾不好的话怎么去照顾病人。

于是就下决心离开了,辞职的时候,家人也有很大的疑虑。不做医生,那到底要做什么?

「当时自己就快窒息了,关于辞职后的事情想都没想,先喘口气再说吧」,邓医生说。

 

丁香诊所,充满正能量的第二职业生涯

「我在乎你,你在乎病人」,这是丁香诊所给应聘医生看到的第一句话,这同样也是一句读懂医生理想状态的「承诺」。

没有这个承诺,也许邓医生已经转行去开店了。「当时的心态是,不管有没有丁香诊所,自己都是不可能去医院的了」,邓医生说,「哪怕是开个小店,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了,再不做医疗了。」

丁香诊所的理念还是留下了邓医生,她说做了十年医生,这算是自己的第二职业生涯。最直观的感受是,每天看诊的量少了,在每个病人身上花的时间也多了很多。

「每个病人差不多有30分钟的沟通时间,可以完整的告诉患者病因,以及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状况,这些沟通在医院基本上是很难出现的」,这些还只是前奏,就诊结束后,医生会不间断的通过私人微信,随访了解病患的状态,从技术和感情上都能给予最优的照顾。

尤其是中国式的家长一直有「小病大看」的传统观念,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触发他们的神经。包括邓医生在内的丁香医生,也会给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日常状态上做一些科普工作。 

这么做,不仅仅是给患者最好的就诊体验,同样也可以减少很多的盲目就诊以及过度医疗的可能性。医生能够回归了医疗本身,对于患者来说这也是减少盲目支出的解决方案。

除了医生这个角色,邓医生同样也是诊所创业中的一份子,邓医生这样打比方,「去医院上班就是别人雇你去当保姆,给别人家带孩子,工作量特别大,限制特别多,但做事就是赶紧做完、确保安全不要出事就好了,所以是被动的;现在自己出来做事,就是给自己带孩子,操的心就多一点,你会总想着把事情做的更好一点,因此也会花掉很多业余时间,所以是主动性会更强一些。」

医患之间最重要是信任,另外就是一个预期的问题,医生实际上是一个帮助者的身份,我们会尽量帮助孩子恢复健康,而不是我过来看病你就一定要给我看好,没有这样肯定的事情,所以需要建立和家长的信任关系。

现在邓医生的朋友圈也多了很多幸福的瞬间,若不是这次采访,我这个医疗行业的门外汉也许很难获得对于医生的同理心。当一名诊所医生确实能够给予邓医生不同的体验,也找到做医生真正的快乐。

标题

见证十年医闹,除了体制,还能有什么选择?

编辑: 彭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