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陪你长大」的医生

2017-10-18 23: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彭亮
字体大小
- | +

对于很多出生于小城市、乡镇的百姓来说,诊所在他们的健康史中,出镜的频率要比医院要高很多。这里自然有「医院看病麻烦费事」,「价格考量」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诊所医生服务的精准性以及陪伴感,造就了非常独特的医患感情。我们采访了几位普通人,聊了聊那些「陪你长大」的医生故事。

一、不会离去的朋友

@Yilin,浙江报业记者:

好像从未去过老家的县医院,生病了就直接去附近的诊所。印象里那个诊所换了两次地址,都在街边门面房,陈列简单。诊所里面有很多椅子,很多点滴架,病人们也大多是附近的邻居。

一直坐诊的那位医生,是在当地很有名的儿科医生。小时候看他的样子是位中年大叔,年纪和父亲相仿。性格却是大大咧咧的,没有中年人那一脸的冷酷,笑起来很温暖。

大叔本来是当地县医院的院长,后来辞职自己开了诊所。大叔为人实在,又很懂得安慰病人,碰上哭闹的小孩总是能耐心的抚慰,有时还会给他们讲讲故事。除了给你开上一份药方,他还给你抓了一把「善意」。

最近一次见他是几年前的暑假,因为头晕,爸妈又不在家,于是就跟着印象找到了大叔。多年没见,他胖了一点,头发白了很多,老得很快。让人有点心疼。当我以为他已经不认识我时,他却冒出一句,「你都长这么大了啊,真快啊」。

那种感觉就像,除了是一名医生,更像是一个不会离去的朋友。


二、村医的人情味

@Yfree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原来住村里,只有一个医生,一开始还是赤脚医生,属于江湖郎中那种。后来碰上乡镇医疗改革,有了个小诊所,条件才稍稍好了些。 

感冒发烧,伤筋动骨,村医靠手艺照顾了整个村子。诊所自然比不上县城正规,但多年攒下来的口碑,也让人对他敬仰有加。

时间长了,村里的老人即使没生病,也愿意去诊所门口坐坐,跟村医聊聊天。要是遇上谁生病不方便出门,村医也会第一时间赶去家里治疗。彼此之间,更像是家人。

后来上大学,去了大城市。碰上生病就是挂号、排队,和许多人一样,开始走那些繁琐的流程了。

每次排队的时候,还是会想起村医的口头禅,「记在账上,让你爸来给吧哈哈...」。

越是到这个时候,越是怀念村医的人情味。

后来每年回家都会去诊所看看老医生,前几年医生的眼神越来越差,跟人说准备退休了。

去年想再去一趟,发现医生已经去世了,肺癌走的。

当了一辈子医生,结果得了自己也治不好的病,应该是老天爷的玩笑吧。


三、黄莲「达达」

@五月,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编辑:

以前小区的花园的旁边就有一个小门诊,前店后屋。医生是我舅公的同事,他们都曾隶属于国营的医药公司,后来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下海自主创业了。

每次跟妈妈从店门前经过都会亲切地和「黄莲」达达(温州话叔叔的音译)打招呼。也会偶尔被临时寄养在他店里几小时,父母去忙个什么事。这时候,我就会担当起达达的小助手,其实最喜欢的就是玩玻璃柜台后的一格格小小的中药柜子。

他会教我认字、认药、介绍用途。除了是医生,他也是我的启蒙老师。而我也只记得枸杞吃了会漂亮,于是乎就有事没事开箱抓一把。偶尔有个头疼脑热,他从来不给我打针,会塞两片黄莲在我嘴巴里,叫我闭着眼睛使命嚼,「回去睡一觉就好了」。好像也真的就没什么大碍了。


四、尽量别来我这儿

@Drtree,上海某金融公司白领:

老家菜市场里有个诊所,印象里从前的大小病症都是在这里解除的。

穿过菜贩的吆喝,在米店和粮油店的中间,就是这家不大的门诊。医生是个四十岁的大叔,目光炯炯,一脸胡渣。国字脸配上白大褂,人们说他看着就是一身正气。

小时候身体弱,我也是诊所的「常客」。一来二去,有时我还未走到诊所门口,就听见大叔远远的说,「又来啦,又是哪里不舒服啊?」

有次发烧,头疼的厉害,家里只有外婆陪着我。不得已外婆去诊所找来了大叔,诊断完后,他又紧接着跑回诊所收拾药品,赶忙回来给我挂点滴。一直到退烧后,他才放心的离开。

我不记得这样的忙他帮过多少次了,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隐约想起挂点滴时大叔和家人聊天,问我考上大学会不会请他吃饭,我说「肯定请啊」,他们都笑。

「那我等着啊,要多锻炼,以后尽量别来我这儿」,大叔说。

编辑: 彭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