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医生的医生?

2013-05-21 11:3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字体大小
- | +

前不久笔者巧遇当牙医的朋友,对方感叹工作繁忙、恨不能有“三头六臂”来应付,“白天看门诊、晚上读文献,深更半夜带着学生配试剂、做实验、搞科研。最不解的是,有时课题项目与临床实践的关联度并不高。”朋友感慨,“医生不像医生,科学家不像科学家,医生定位到底在哪儿,着实困惑!”

医生身兼临床、科研双重重任,如此趋势已有十数年。毋庸置疑,好医生自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知名乳腺疾病专家邵志敏教授曾说,“临床看病,只能挨个救治病人;优秀的科研项目发现疾病机制,却能为一众病人带来生机。”科研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带着科研思路去探究疾病,这确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

然而,随着“医生搞科研”思路的深入普及,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也渐浮现:大大小小医院对医生的考核,科研比重普遍大过临床;换言之,医生好不好,会不会看病在其次,会不会写论文才更要紧!考核“指挥棒”一转,各种怪现象层出不穷:医生为论文而论文,且不说脱离临床找寻题目,有的甚至雇佣“枪手”来包装论文……医生群体对此亦觉无奈,“盲目搞科研耗费无数精力,压缩不少临床实践时间,可真正对病人有多少意义、对医疗技术有多少提高,连自己都对自己打上问号。”不像医生的医生,偏离了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更使医生自身迷失了方向。

凡事切忌一窝蜂、走极端,事关健康的医疗领域更是如此。对于有价值的、有兴趣的健康领域深入探究,自然是造福病人的善举;反之,规定所有医生在一定时间内搞科研、出成果,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谈及科研如是说,“医生做科研,是基于大量临床经验之上的实践。没有临床实践的科研,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先生的一席话提醒,只有先做个像样的医生,方可有更大作为。

将医生从“科研硬杠杠”中解放出来,摆脱指标量化的急功近利——笔者以为,如此或将两方获益:医生临床救治病人的时间、精力得到保证;遵从科研规律而出的成果,也将发挥更大实效,造福更多病人。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赵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