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医、当军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2017-08-01 15: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曹沫
字体大小
- | +

老胡在呼和浩特,现在是一家三甲医院检验科的主任。

卢倩在北京,是全国外科领域都有名的女外科医生。

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曾经在军医大学、军队医院工作。

他们为了这抹「橄榄绿」,付出了 20 多年。

为什么选择当军医?

老胡会走上军医这条路,源自自己一个偶然的决定。

十几年前,对于中国无数个农村家庭来说,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安安稳稳的工作,衣食无忧。所以,高考毕业时,老胡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传说中「省学费 + 包分配 + 经济保障」的军医专业。

一片空白的人生履历上,很快就打上橄榄色的军队烙印。

对于老胡,那是十多年前的军医大学生活,但是对于现在的军医生,很多情况似乎依然通行:

06:30:整理内务(整理床铺和洗漱);

07:00:排队去吃饭,一起唱军歌。

07:30:自行返回宿舍,做准备和打扫卫生;

07:40:整队去教室上课;

12:00:统一带队回宿舍,统一带队吃饭;

14:00:下午统一带队去上课。

每次上课前,班长都会清点人数,对旷课情况抓的非常严格。

周末外出也需要经过队干部批准,而且请假名额也是有限制的。

全方面的军事化管理,做事情都是统一行动,包括吃饭、上课、睡觉……还有衣着也是统一的军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军队生活,也就是老胡的大学生活。

而这些对于卢倩来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

相比较老胡的务实,卢倩的选择则是增添了几分新奇的气息:因为对军医职业生活的憧憬而选择报考了军医专业。

等到正式成为军医学生,这个「十分有意思」的专业,要划分五分给「辛苦」二字。

军队中,女生总是少数。无论是每天军事化管理下的校园生活,还是因为 7 年制试点而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如果想出头,不但不能比男生差,往往要做到更优秀。

卢倩做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在三军大的王牌专业肝胆外科。还是在之后的西南医院,她都证明了,女医生不比男生做的差。

而这些离不开军队的锻炼,对她来说,三军大是她永远魂牵梦绕的母校。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没有军医大、军队医院的磨练,就不会有现在的我」直到今天,卢倩仍十分自豪,自己曾经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锻炼过。

军医的责任和挑战

本科毕业后,老胡就被分配到了军队医院工作, 对于他来说,其实日常的上班情况和地方医院差别不大,查房、动手术、写病历,以及科研、写基金、做课题、参加学术会议。

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因为军官的身份,接受到的政治教育和政治任务以及应急训练会远远高于地方医院。同样,一旦出现国家灾难,一声命令下来,就必须开赴前线。

2008 年震动全中国的汶川地震,老胡就跟着医疗队奔赴灾区,一夜之间,就搭出一所野战医院,来对当时受伤的人们开展治疗。「我们来了,老百姓心里就安稳了。」

卢倩的回忆也同样鲜活,汶川地震发生时,西南医院是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医疗救援队。同院有位杨占宇教授,在收到消息后主动申请去救援。

这里面有一段前尘往事。杨教授年幼的时候遭遇了唐山地震,被掩埋进废墟的他孤立无援,最终是被解放军救出来,予以治疗,和自己幸存的家人重逢。

杨教授对这段经历终身难忘,最后成为了一名军医,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杨教授争取机会立刻赶赴灾区前线。

三军大的野战外科专业是全军最强的,而在 5 月 13 号凌晨,地震发生后 12 小时,三军大的抗震救灾小分队就来到四川德阳灾区。

在整个地震救灾过程中,他们一共治伤(病)员 22,539 人次,收治 3,373 人,开展手术 918 台次,后送伤员 1,769 人。抢救人数、手术人数均位列全国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军医大学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像老胡和像卢倩这样的军队医生。

总有告别时

2017 年,老胡为自己的军旅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要舍弃自己相伴多年的东西并不容易,选择的背后是道不尽的不舍和无奈。同样处境的还有很多人,面对当前部队医院的困局,既然一人之力难以撼动,离开就成了许多人的职业选择。

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更多的在职军医选择去走「转业」的路。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军医俨然成了被撤裁优化的重点区域之一,人才流失的情况毫不意外的愈演愈烈。

忧虑的不仅仅是墙内的人,对于外面满怀希冀的年轻人来说,成为军医的通道在不断减少,难度日益加大。而对于已经在读的军医学生,他们的未来显然也包含了不少未知因素。

尽管每年都有非常高素质的学生被吸纳进军队,但是最终这批人才的去向大都流向基层,很难进入自己心仪的军队医院。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军队医院人才流失、人员老化,非常急需新鲜血液补充。

归根结底,是军医大学毕业生分配体制和军队医院人才流动机制的不够灵活。这个问题在军队改革推进中不断暴露出。

对于大部分的在职军医来说,已经不是「走不走」的问题了,而是「什么时候走?去那里?以什么身份走?」

面对难以捉摸的未来,老胡权衡再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在他身后,有着更多的军医学生在前进,也有更多的军医在纠结留下和离开的选择。

而卢倩,从军多年后也有自己的感悟。

卢倩曾参加过一次在澳大利亚的国际卫生后勤演习,第一次感受到了各国军医体制的差别所在。

「在中国,军医的医者身份更饱满;在外国,军医则是军人的特质更突出。」卢倩如此说道。而这几年军改推进,中国军医也在不断提升实战方面的医疗技术。

军改之下,卢倩的人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更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不舍和留恋。时间的指针走着走着,自己生活过的母校就改换了名字,自己也转业到了公立医院。

「在军队时间长了,这身军装一旦脱下来了,是很舍不得的。」

是军人,更是医者

军中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对于大部分军医来说,当兵远远不止 3 年,他们基本上都为军队付出了 10 年、20 年,甚至更多的年华。

除了像老胡,卢倩这样的军队三甲医院医生。更有不少军医,在基层单位度过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他们驻守祖国天南海北,除了日常的工作外,还要完成大量军队训练任务。

这些基层军医为国家付出众多,在今天这个日子更需要被牢记。

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是医生。

编辑: 黄蓓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