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绝症」,你愿意花多少钱?

2017-04-06 10:47 来源:丁香园 作者:周正阳
字体大小
- | +

近来,朋友圈的「轻松筹」和募捐信息越来越多,挟裹而来的是一股股令人鼻酸的催泪能量。「绝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正在置身于一个被病员们广泛包围的世界。

如果亲人不幸得了绝症,你是要倾家荡产地积极治疗,还是及时止损、听天由命?

这是一个医学、伦理上的两难问题。

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仍然束手无策,面对「绝症」,所谓「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实际也根本没有多少理想的效果,很多时候只是个心理安慰。

但是,这微薄的「绝望中的希望」,值得我们用多少钱去购买?

因病致贫的现实

这些年,有个词语很流行——「因病致贫」。

一场大病,会把人们苦心经营的财富和尊严,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国家癌症中心曾依托中国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CanSPUC),于 2012~2014 年间在全国 13 个省市、37 家三级医院,针对常见癌症,收集了 14,594 名患者的信息。

该项目结果表明,患者家庭年均收入折合为 8,607 美元,而癌症患者的人均就诊支出共计 9,739 美元。77.6% 的癌症患者认为患病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微信图片_20170406102920.jpg

国家癌症中心对癌症患者的调查统计

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在一个亏损概率极大、获益概率极低的项目上投钱,但唯独甘愿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慷慨解囊。

亲人重病时,任何理智的止损抉择,都会遭到舆论的质问和良心的谴责;而不计代价的竭力施救,却极大概率地招致患者和家属双输的结果——人财两空。

「因病致贫」的含义有两层:

1. 昂贵医疗成本;

2. 经济支柱的倒塌。

一个中产家庭、工薪家庭很难承受这样的双重打击。

内心的真实选择

2007 年,台海网曾做过一项网上调查:若母亲重病,你肯花多少钱?

该项调查共发放 400 份问卷,有 84.13% 的市民表示,他们愿意为挽救母亲「用尽自己的资产」,其中有 65.08% 的人愿意倾家荡产,不惜负债累累。

但是,在医院看到的现实却完全不同:

「有钱的,80 多岁子女都愿意为她花上几十万;没钱的,60 多岁都可能放弃治疗。经济状况影响孝心!许多子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厦门市第一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医师孔维生感叹道,老人重病,儿女放弃治疗的情况,比比皆是,已经见怪不怪了。

一方面,许多老人会向医生和子女提出,不想继续连累下一代,希望把医疗费省下来让下一代过更好的生活,甚至宁可把钱留下盖房子,也不要用在自己的治病上。

另一方面,子女可能也考虑到经济困难、借钱不易,或者希望留点积蓄供下一代读书。还担心花了医疗费又救不活,人财两空。因此就顺着老人的要求,放弃治疗 。

不仅仅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医疗成本太高,中国穷人看不起病,中国中产因病致贫。

事实上,普通平民的医疗成本问题,连人类文明的灯塔——美国好像也没有理想的解决办法。

美国前任副总统拜登,儿子得了癌症,居然要使出「卖房救命」的最后一招,连奥巴马都要亲自借钱给他帮他度过难关。要知道,拜登自己拥有价值高达 3000 万元的豪宅,整个家族都是妥妥的上流阶层。

微信图片_20170406102924.jpg

新华网报道美国副总统欲卖房救儿

在福利保障优越、医疗制度发达的美国,就连副总统这样的名门望族也无法逃脱因病致贫的命运。

因病致贫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全球问题。或者说,是全人类的宿命。

小病小花钱,大病大花钱,而逼近医学极限的疾病,其治疗的代价也必然是「极限」的。在一些疾病面前,「倾家荡产」自然就是购买续命机会的必要价格。

但有时,再多的金钱也难以买来医学奇迹。

而生命的这最后一点希望,却要依靠大量的医疗资源(技术、设备、用材和药物)来支撑,是社会成本的透支和消耗,这既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账,也是一笔进退两难的伦理账。

「放弃」不该被指责

面对「绝症」,我们能不能选择放弃,选择认命?

与积极求生的普通患者不同,拥有最多医疗资源和医疗知识的医务工作者,在自己和家人面对「绝症」时,却通常选择了「随缘」。

2016 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生命教育、优生优死现状与观念调查报告》。

在接受调查的 528 人中(包括有医疗背景的 194 人),则有 53.22% 的受访者选择「不住院,和亲人享受剩下来的每一天」,而选择「住院,积极在医院治疗,最后即使无意识,插管也要活着」的人仅占 5.11%。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选择。

2011 年 4 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陈作兵,得知自己 79 岁的父亲是癌症晚期,并且已经全身转移后,和兄弟姐妹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父亲回家静养。

微信图片_20170406102928.jpg

凤凰卫视对陈作兵的报道

全村人都无法理解这个做法——质疑声、谴责声铺天盖地。「为了省钱不管爹的死活」、「不肖子孙悖逆孝道」之类的骂名,很快就在方圆数十里广泛传扬……

不过,没有化疗的痛苦,没有人财两空的负累,他的父亲安然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半年。不用一笔巨款去挽留终将逝去的生命,并且拥有了相对高的生存质量。

在绝症面前,「放弃」也未尝不是一种勇敢。

不了解具体内情时,我们或许没有资格置喙选择「放弃」的家庭,也不用给那些最终「认命」了的人们,押上太过沉重的道德枷锁。如果不是当事人,估计无法体会,放弃至亲的生命是多么的悲恸与无奈。

「捐肝捐肾」、「卖房筹款」、「砸锅卖铁」这些不计代价的救助行为固然崇高,但对于病者而言却未必是最优方式。而另一些决定看起来不近人情,却有其个性化的合理性存在。

医生的困扰

曾经有个朋友委托我,通过海外中介的关系,去购买一种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折合大约 3 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这个朋友的家人,并没有基因突变的相关指征,也不符合该靶向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这个终末期病人使用靶向药物,仅仅剩下聊胜于无的意义而已。那么,对这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朋友,我应该是一口应允,还是应该冷漠回绝呢?

还有一个朋友,几年前曾把心肌梗塞的父亲送入病房,在 ICU 里待了 30 多天,前前后后病危 20 多次,但最后还是没有闯过鬼门关——最后救治费用总计多达 80 余万。每次心电图「骤停」时,他都要求医生全力抢救,任何代价在所不惜。

而去年,他太太因为淋巴癌病逝,临终前,医生本有机会做最后的努力,可他却要求医生放弃抢救。

这让他背负上了「要爹不要妻」的骂名。不过,他却执拗地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没错的:「我知道,有些病抢救了有意义,有些病抢救了没意义」。

这就是一位亲自送走两位亲人的普通人,掷地有声的答案。

编辑: 陈怡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