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香园到丁香医生

2017-03-27 14: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天天
字体大小
- | +

谨以这段文字献给我和丁香园战友们的青葱岁月……

2015 年,我们正在紧张地筹备「丁香诊所」开业,我曾一度想命名诊所为「安生诊所」,遗憾的是后来内部投票,这个名字落选了。

这不奇怪,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安生」的含义。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叫兰安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第一位公共卫生学教授。

1925 年,他第一次把协和的精英医学教育带进了北京东城胡同的草根世界中,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公共卫生服务走进了平民百姓之家,并且在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效果。后来他的学生,川人陈志潜推行的「定县模式」成了中国农村三级保健网的先行者。

为什么创立丁香园

2000 年,我创办了丁香园。丁香园曾经是一个「少数派」,因为她关注的仅仅是医疗行业,关注的人群也主要是医生。当然这和我的个人背景有关。

1994 年考大学时,我所有志愿一股脑填的都是各地不同的医科大学和医学院,这和我童年的一次经历有关。大概 7~8 岁的时候,我曾患中毒性痢疾,病情发展迅猛,很快出现了中毒性休克,非常危急。

当时最有效的药品就是青霉素,而我偏偏对青霉素过敏,而且是那种速发的。病情紧急,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后,胆大心细的儿科医生石鹤华把抢救过敏的药品和氧气瓶摆在我身边,冒着风险给我用了青霉素,及时控制了感染,帮我捡回一条小命。

从那时起,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以及对医学的崇敬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希望自己长大后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但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改变。经历了本硕博十余年的医学专业培训之后,我最后并没有成为医生,而是无意中创办了丁香园,并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互联网医疗行业,中间经历种种曲折,不再赘述。

光阴荏苒,十七年转瞬即逝,丁香园已从那个功能简单、页面粗糙的个人网页成了中国最大的专业医生平台,成为一个拥有多条业务线,深度连接医疗领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看起来挺不错的,然而我并不满足。

丁香医生的诞生

为了保持专业氛围,丁香园论坛直到今天都严格禁止非医疗专业人士进入。

但说实话,每次看到患者求医问药的咨询被无情砍掉时,内心是很纠结的,因为患者的那种痛苦、无助、焦灼、崩溃,我都亲身经历过。

2005 年,儿子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被抱进了 ICU 病房,连续抢救了 15 天 。病房里,儿子生死未卜;病房外,我心如刀绞。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也曾崩溃到痛哭。

十五天里,每天都是生命中最长的一天。后来儿子康复出院,然而看着他的笑脸,我的心情却格外复杂,在感激两位儿科医生姚笠和邵庆亮的救子之恩的同时,也更加理解患者的心情。

那是一种在无边的黑暗中期待着偶尔能看到一丝火苗的感觉,那丝火苗也许很微弱,也没什么热量,能亮多久也不知道,但只要一出现,你就会立刻发现眼前满是耀眼阳光。那丝火苗叫希望,丁香园应该去点燃那丝火苗。

于是,我们从「少数派」转身成了「多数派」,做了直接服务患者和大众的「丁香医生」,仅 2016 年一年就撰写了近三千万字的医学科普内容,相当于写了十本《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除了内容,「丁香医生」还做了医生、医院、疾病和药品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帮助患者查询专业信息。在「丁香医生」里,患者不仅可以找到专业信息,更可以直接和优秀的医生在线交流咨询,解决一些常见的身体问题。

今年,我们更为此筹建了丁香互联网医院,目的也很简单,希望把远程医疗服务做起来。

从丁香园到丁香医生

说实话,转身的时候也问过自己很多问题:医生愿意接受互联网咨询或问诊的方式吗?信息爆炸的今天,患者大众凭什么会相信我们的文章?我们如何能保证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安全?互联网医疗怎样才能更接地气?……

不做不知道,做了也不一定都知道,其实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和试错,试图找到所有答案。患者其实并不需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要的只是一些靠谱的知识、一些靠谱的建议、一些靠谱的指导,而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世界里,这些最基本的诉求竟成了一种奢侈。

转身的过程当然非常辛苦,不亚于一次新创业,但值得。当不断有朋友拍着我的肩膀说:天天,「丁香医生」挺靠谱的时候,其实我的那丝火苗也越烧越旺了。

十七年前,我的想法很简单:帮助身边的医生同行。今天,我的想法仍然很简单:和全国优秀的医生同行一起,通过「丁香医生」,给患者一个简单可信赖的帮助,就像兰安生,陈志潜们那样。

编辑: 陈怡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