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三个绝望的故事,但是……

2017-03-17 11:39 来源:丁香园 作者:黄佳
字体大小
- | +

c5a0ef4.jpg

编者按:

今天我们要讲三个绝望的故事,是关于病人家属。但是因为际遇的不同,它们的结局不太一样,但都说明同样一个道理,病人家属,也是无助、需要关注的一群人。

本文内容均为真实故事,为保护当事人隐私皆用化名代替。

尽管医学在飞速发展,还是有很多病人无可挽回的进入临终阶段,走向生命的尽头。面对临终病人,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是病人本人,却少有人关注到另一个需要安慰的群体——病人家属。

彷徨无依的孤老

财产公证处的李先生给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前些天一位中年女子特意从国外飞回来向他道谢,感谢他救了自己父亲的生命。她口中的父亲是一位年过七旬的大学教授,一年前曾经历丧偶之痛。

教授生性内向,不喜与人交流。没有了伴侣的他更是如同失去了灵魂,足不出户。儿女都在国外,他的生活百无聊赖,生不如死,于是他想解脱。

半年前,他来到了公证处找到了李先生,向他详细讲述自己的财产分割事宜。交代完后事,他对李先生说:「办理好这些,我就可以安心的去了,安眠药我都准备好了。」

35522be.jpg

这些话对于工作几十年的李阳来说,其实并不新鲜,但从老人黯淡的眼神和生无可恋的悲伤中,看得出,他很认真。

李先生跟往常一样,安慰着这位老者,不仅仅是言语的劝道,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他的建议下,老教授在小区做起了一名停车产收费管理员,他每天忙碌着记录车牌号,计算车辆需要收费多少,这足以让他从每天早六点忙到晚八点,从此,他觉得生活无比充实,再也没想过自寻短见。

对于失去亲人失去寄托的家属,需要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寄托,寻求人生的价值。很幸运,这位老教授遇到了一名善良且有经验的公证员。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际遇。

殉情的丈夫

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的医生萌萌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一名癌症晚期病人,两年前被诊断为肾癌,经过手术,化疗,她拥有了一年的健康生命。然而好景不长,癌症还是复发,并且广泛转移,已经进入终末期。

她的丈夫王先生是一名十分开朗的男士,每天来医院陪着她打针,喂她吃饭,逗她开心。并且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打成一片,深受大家喜爱。

直到妻子出殡那天,他接到电话,王先生在家上吊自杀了。然而之前他们从来都没有注意到王先生的轻生念头。

医院有位和王先生夫妻同小区的护士,有一次搭王先生的顺风车回家,她说,看到王先生一路上都在默默流泪。当时,他们以为他只是一时的难过。

妻子最后几天,王先生对医院门口的保安大哥说:「大哥,我的烟全都给你,我以后不抽了。」当时,他们以为他决心在妻子死后,好好生活,戒烟了。

最后那天,护工来准备将遗体送往太平间,她看见王先生在妻子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下去,并且在耳边轻声说了一句:「等我。」他没想到,「等我」的意思竟是「共赴黄泉」。

a30b98e.jpg

王先生安排好所有的后事,打点好妻子丧葬的所有事宜,其实,他也是在为自己打点。

两年后,他们的儿子三岁了,他经常问爷爷,「爷爷,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他们不要我?」爷爷总是默然,无法告诉他真相。

绝症病人的家属是「双重受害者」。一方面,他们承受着照顾病人的经济、体力和精神上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们要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感。

他们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学会了放下的母亲

27 岁的欣怡是肿瘤晚期的病人。

因为肿瘤转移到肺部,压迫了呼吸,欣怡每天都要趴着睡觉,即使这样,也经常缺氧。

她曾多次央求妈妈放弃治疗,可是妈妈无论如何也不想舍弃最后的一丝希望。

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她特别安静,听着做牧师的男友为她祷告,闭上眼静静睡去。中途她醒过一次,对妈妈说:「妈妈,今天好舒服,我终于可以平躺着睡觉啦。」

她终于解脱了。

12ae821.jpg

两天后出殡,盖棺的那一刻,妈妈拼尽全力阻拦,使出全身的气力大声嘶吼着,哭喊着,她知道,一旦盖上,她便和女儿失去了人世间所有的联系。

女儿走后,妈妈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之中。

万幸,她有信仰,基督给她指引。人的生命无法永存,但是精神可以。在一天天的祷告和倾述中,她的心态开始变化,学会了接受,学会了放下。

并非要求所有的病人家属都有特殊信仰,在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光,家属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最需要安慰的人

有调查表明,癌症病人家庭成员心理问题非常高。照顾癌症病人的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甚至比病人本身的心理问题还要严重。

病人所经历的所有情绪起伏,家属都会感同身受。除此之外,照料病人的家属还承担着其他的风险,如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失眠、疲劳、衰弱等症状。

面对家庭成员即将离世,病人家属将经历一段悲伤痛苦时期:

1.震惊、麻木,一般维持 2 周左右;

2.分离焦虑及怀念死去亲人,通常发生在失去亲人 2~4 周;

3.消极麻木,通常发生在失去亲人 5~9 个月;

4.振作恢复,往往发生在失去亲人 1 年以后。

这里面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女性家属,她们除面临其他家属同样的问题外,还有更重的家庭负担,长此以往造成体力的严重透支。

而且女性较男性更易对痛苦进行预想,由自身预想悲哀而产生的痛苦可能会和事情真正发生后的痛苦一样强烈,更需要被关注。

ace64ff.jpg

我们能做的

我们常说「偶尔治,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作为医生的我们,不仅要安慰病人,也要安慰病人家属。

1.不仅对病人做好临终关怀,也要关注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

2.在病人病情变化时,提前告知家属病人的现状及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家属的期望值,减少家属和病人在等待死亡过程中的焦虑。

3.对家属做好死亡教育,帮助家属与病人一起度过最后的时光。

4.细心观察,随时准备为病人家属提供帮助,谨防不幸发生。

编辑: 陈怡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