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我如何从临床医学走向预防医学

2017-01-19 16:02 来源:胡大一大夫 作者:胡大一
字体大小
- | +

640.jpg

健康教育是把医生价值最大化的手段 

尽管过去了多年,我对于 1994 年 6 月 3 日发生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一幕还记忆犹新。当时我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任主任,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策划了一次免费健康大课堂科普讲座活动。此前,我曾多次尝试过在周末走进社区进行义诊,常常一上午就要看一两百人,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我渐渐发现自己每次咨询说的话都差不多,因为那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问的几乎都是相同的问题:怎么诊断高血压,血压应降至多少才合适,血压正常后能不能减量停药,长期用药会不会累积副作用或出现耐药怎么办?如果这样看下去义诊不就成了门诊搬家?而且像这么看病,面对全国上亿的高血压患者几辈子也看不完!能不能把这些简单的常识教给患者让他们自我管理呢?于是,1994 年 6 月 3 日,我和学生带着疾病保健知识而不是听诊器和血压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办起了健康大课堂。

当时心里没底,不知道会有几个人感兴趣,就只在公园里定了一有个 100 来人的小礼堂。没想到,不到凌晨 5 点就有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等着买票进公园,到后来因为人实在太多而且大多都是老年人,公园负责人怕挤在门口出事,也不敢再卖票了,只好让大家随便进,到最后居然来了近 4000 人。小礼堂坐满了,后来的人干脆就在广场上席地而坐。我们也没法在小礼堂里讲了,就到公园广播室通过大喇叭开  始我们的首场健康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可就是这样一种效果不理想的讲座,聚集在广场上、树阴下、路两旁、长廊边的人们却都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当时的场面是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老百姓对于健康知识的渴求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我深切地意识  到坐堂行医的模式是那么陈旧,纵然有再高明、再勤奋的医生也依然会有大量的患者没有机会得到诊治,普及健康知识应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从此,无论自己工作多忙,我都要抽出时间投入到健康教育中去。随后的几年,《登上健康快车》《有氧代谢运动》《健康从心做起》《健康秘诀》等科普专著纷纷出版,报纸网络也随处可见我的科普文章,更多的老百姓则因为传遍大江南北的「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等健康语录记住了我。

之后我又倡导并启动了包括世界心脏日在内的一系列肩负公众健康教育使命的颇有影响力的活动。

老朋友 Cooper 影响下我开始有氧运动

青年时代的 Cooper 曾是 Oklahoma 的田径与篮球明星。20 世纪 60 年代初,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Cooper 在空军做军医,开 始致力于太空医学研究,并训练宇航员。

他在空军做军医时期出版的《有氧代谢运动》,不但对美国的航天工业阿波罗号成功登上月球做出突出贡献,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全民 健康。这本书已成为全世界的健康经典,已被翻译成 40 多种文字。我有幸成为中文第一个版本的主译。

Cooper  说:「我的第一个患者是自己。」1960 年,他在运动时发现有心律失常。因为医学院的紧张学习和毕业后当医生的繁忙工作,他 常吃不健康饮食,又不再坚持运动,体重从年青经常运动时的 76 千克 增至 92 千克,经常有疲劳感。Cooper 说:「肥胖是精神紧张、压力增大的最常见表现,这正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问题。6 个月内,我成功减 重。我并无神丹妙药,只是少吃多动。体重减下来了,高血压,糖尿病前期,疲乏和食欲不佳等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这段经历也改变了我 的职业人生。」

1970 年 Cooper 辞去医生工作,和他夫人一起在达拉斯一块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了有氧运动研究所和有氧运动中心。他的研究成果和有 氧运动中心模式使无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美国前任总统乔治·布 什,改善了预后,提升了生活质量。

当 Cooper 告别传统坐堂行医的职业,到达拉斯开办有氧运动诊所时,医学界议论纷纷,认为他不务正业。医生不宜把自己的工作限于关护健康人群,人只有得了病,才去找医生。Cooper 回忆这些说法都算客气, 还有更负面的微词。他们认为我让人们 包括患者在活动平板上跑步,做运动负 荷试验,无异于杀人。而他在空军时,已如此做了 10 年之久!

有氧运动的研究成果广泛推广,迎 来了一代美国人健康的辉煌时代。心血 管死亡率开始明显下降。令 Cooper 感 到遗憾的是,现代年轻人身体活动越来 越少,超重肥胖,糖尿病流行。Cooper 指出,他多年来把美国人的健康状况划 分为 5 个级别——优、良、中、差、极差。研究一致表明,人们只要把健康状况改 进一个级别,哪怕从极差进步到差,就 会有明显的健康获益。如果能促使今天

5 千万完全不运动的美国人把自己健康 级别提升一级,将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

明年 4 月即将 87 岁的 Cooper 依然充满活力。Cooper 常讲「你们可以问我的员工,每天我是早上第一个开始工作,最晚离开诊所的人。认真工作每一天,我回家前,以有氧运动控制自己的紧张与压力。」因 滑水运动骨折,Cooper8 年前停止了跑步,但他每周坚持 5 天快步行走,每天 30 分钟完成 3.2 千米路程,15 分钟 1.6 千米,一位马上 85 岁的老人!Cooper 有氧运动中心针对美国人口 2% 高端人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从健康管理到康复/二级预防,均由自己付费,没有医保。但 Cooper 从这 2% 人口中获得的珍贵数据与研究成果却为推动全民健康发挥了指导与推动作用。Cooper 的儿子也是医生,是有氧运动中心总经理,同时坚持每天出诊。

Cooper 先后在 50 多个国家演讲,推动运动普及。我也邀请他在第 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学术大会上做了精彩演讲。他先后出版了 18 部 有关有氧运动的专著,他夫`人出版了《女性有氧运动》专著。美国坚 持跑步运动的人数从《有氧代谢运动》出版前的 10 万人,快速上升至 1984 年的 3400 万人。有氧运动成为美国公众的生活时尚,也快速在全世界风行。

Cooper 有氧运动研究所 1982 年根据科学数据形成的运动方案,现 已成为美国在校学生运动的标准方案。他以志愿者行动发起达拉斯心 脏行走 (Dallas  Heart Walk),为 13 年 AHA(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募捐 科研经费 500 万美元。
Cooper 有氧运动中心研发保健品,出版书籍光盘,也售有品牌标 识的运动服装、运动鞋帽。Cooper 本人和中心所有员工名片的一面为 自己的名字与职位,另一面印有醒目的「Cooperized,您想健康吗? 应当 Cooper 化!」Cooper 深有感触地说,他一生亲眼目睹人们视运动 为风险到运动成为人们生活必需的两个极端转变。他又自豪地说,千 里之行,始于有氧运动! Cooper 风趣地说 :养狗的每天至少遛狗两次, 没狗的遛自己。你今天不用好碎片时间,坚持运动,那就积攒时间将 来生病住医院。

我深深被 Cooper 精神感动。我也决心在有生之年,为中国人的健 康奋斗不止 !

我也从有氧运动中获益

我自己也是一个例子,1993 年从美国研修回来,怀揣对世界先进 技术的崇拜,也源于救人于水火的职业狂热,归国后就一头扎进导管 室不分昼夜地工作。每天在手术台上十多小时的静止站立,工作间歇 狼吞虎咽地暴饮暴食,我的体重一下子猛增到 81 千克,体检发现餐后 血糖和血脂都不正常。这时「工作向左,生活向右」的矛盾也令我艰难地抉择着,就像今天所有面对高压力工作的人们一样,痛定思痛,我开始每天坚持快步走 10000 步。

其实在最初的几年,我并不知道 10000 步是一个锻炼的标准,只是朦胧地意识到,在每天近 15 个小时的工作中我必须拿出 10% 的时间也就是 100 分钟来锻炼身体赢得健康。按照有氧运动的强度要求,达到最大心率时成人每分钟可以 

走 100 步,那么按照我每天 100 分钟的自我规划,一天里我就必须走完 10000 步,所以 10000 步就这样成为我设定的标准。当然很巧合的是, 在这之后日本和美国出台的「国民健康标准」都分别把每日体育锻炼 的目标设定为 10000 步 (中国卫生部建议的健康锻炼标准为 6000 步)。

俗话说,好事多磨。这话一点不假。随着我的社会职务越来越多,邀请我外出讲学、会议、会诊的活动也越来越多。我的作息时间变得 不再受自己控制,经常像空中飞人似的在一天里往返于两三个城市,100 分钟的锻炼时间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我开始记不清一天里用于锻 炼的时间到底是多少,这感觉就像突然失去交通信号的路口,横七竖 八拥堵着不知进退的汽车,没了标准也没了秩序。大家知道血糖受每 日饮食和运动的影响特别大,没了标准的运动也使我的血糖上上下下 地波动着。到有一天我发现一样好东西——计步器,长期使用至今,并最终成为我恪守职责的监督者。

我把计步器设置为 10000 步,并在每天晚上 10 点归零,也就是如果 我在每天晚上 10 点前 10000 步的目标没有达到,所有在这一天累计的步数全部消失,计步器屏幕上显示的将是「0」。这个 0 无疑就是我交出的成绩单,它会清楚告诉我,在这场健康与疾病的较量中,我又失去了 一次机会!虽可能是 3000 步,也可能是 5000 步,但在某种意义上就等 于 0! 因为没有被消耗出去的热量囤积成赘肉又将给我留下无尽的祸根。 我把计步器别在腰间已经 16 年,我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天走 10000 步也已经 16 年,我的体重一直稳定,血糖、血脂也都正常。 今年我 70 岁,作息时间仍沿袭 10 年前那样,周六和周日没有休息,在一天之内奔波两三个城市会诊、讲座。当然,由于工作的繁忙,我也不能抽出一整段时间专门来运动,怎么能坚持 10000 步?

主要办法就是前面提到的:把快步走「整合」到日常生活与工作 节赛中。会议间歇,所有人都扎堆聊天,我一定是在会场走廊里快步走锻炼;等火车或在机场候机时,我不会坐在长椅上休息,一定是在月台或候机大厅来回走;

有时冬天下雪路滑,赶回家后我也一定别着计步器赤脚在房间里快步走,把白天没有走完的 10000 步进行到底。除此之外,我也会刻意为自 己创造一些走路的机会,例如,可利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不乘出租,可保证一定运动;在医院患 者就诊高峰时我一定是爬楼梯而绝不坐电梯,一方面是出于对等待电梯急于就诊患者的礼让,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身体。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是有时间参加健身运动的。在解决了运动的态度和时间之后,你是否已经有决心轻松 投入到运动中,并期待在不久的几周后取得满意的功效呢?

编辑: 马莹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