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鹰教授答青年问:责任在肩 榜样在前

2017-01-12 22:1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责任在肩,榜样在前。这是李小鹰教授在开讲之前演讲中的八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健康,医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听青年代表向李小鹰教授发问。

青年提问:面对压力 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李小鹰教授:我可以总结我的规律,就是三条,第一条就是睡眠,我们知道过劳死的人多半是平均四个半到五个小时的睡眠。而且大样本的量证实呢,每天睡眠 7 个小时是活的最长的,8 个小时还要略微短一点。第二个规律特别重要,人生病都是在规律打破的时候,那么怎么办呢?我自己的办法这么多年就是自己造规律,为什么,因为人的内分泌,它是有规律的,你一旦打乱了他就容易生病紊乱了。这个我自己造的规律是 5 个小时一个小休息,10 个小时一个大一点的休息。5 个小时一个小消息是怎么怎么休息呢?或者是吃完饭之后,您一定眯一会儿,或者连续的抢救中 5、6 个小时了,我一定要休息一下,喝点水,坐一会儿。第三个就是宣泄,就是人是要宣泄的,但我觉得不是说都是哭,是比较初级的宣泄,高级的宣泄是转移自己,当你就是到极度的这个不能够控制,那么就转移一下自己,怎么转移呢?马上去转到你爱好的事情让自己放松一下。

青年提问:做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什么?

李小鹰教授:就是我的病人能够回报社会,我看到了他做出成就,那个感觉比我刚治好一个病人还要高兴。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吧,我们曾经抢救过一个病人,是个将军,他心肌梗死,抢救成功了以后呢,返回了工作岗位,这些倒没有,您知道我为什么那么激动,九八抗洪那个时候在电视上演呢大堤上,我们看到了这位将军,我们科里的人都欢呼起来了,我当时真的是热泪盈眶,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这种心情,就是你觉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非常值得。

青年提问:我们该如何安慰重病的亲人

李小鹰教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啊,你是孙女,您知道你对于爷爷是多么大的分量吗?您不用说任何话,多陪陪她,你拉着他的手陪他吃饭,逗他开心,把你的事情告诉他,足够了。但是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慢慢走向开放,我们能够真正的每一个人得了病,自己都知道是什么病,能够正确地去对待它,用一个平常心去对待,这是需要知识不断去推广,需要人们的这个承受的能力不断去提高才能做到。这在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还是不太一样的,那么有很多的国家他们是病人,是有知情权的,它是需要知道自己的病,但是按照我们国家的传统的,子女啊,周围的亲人都不愿意告诉他,有一些病人,你可能告诉他,他精神就垮了。那么像这样的病人,您可以先不告诉他,如果他足够坚强,足够科学,你要告诉他,因为他会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他还要抓紧去做完。比方有一些我知道有的老专家他需要知道自己能活多长,因为他要计划自己有几本书没写完去把它写完,而我们现在国家甚至于有生前预嘱的,这个活动在做,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青年提问:如何看待医学生的「转行」

李小鹰教授:我特别高兴您是医学生,而且是学临床的。这么说吧,其实职业很多,大家可以自由的选择。年轻人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追求是应该的,否则社会就没有办法发展了。但是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医生,他应该以这样的大师为榜样,因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病人的生命在我们手里,刚才我们看到的有一个叫周继林的老教授,他是我们国家这个颌面创伤修复的奠基人,也 100 岁了呢。她曾经在 1953、1954 年的时候,到东北一个医疗组,治疗志愿军的伤员,这个志愿军伤员,他的上颌骨受伤。周教授给他做手术给他修复,一共做了 50 次的手术,追随了 42 年的时间,把这个病人最后做到了,完全像个正常人一样,使得这个军人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所以,作为一个医生,也许需要更多的奉献,也许需要更多的努力吃更多的苦。

青年提问:从医学生到医生 最需要的准备是什么

李小鹰教授:责任,责任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医学生他是学习,但是你是医院的医生,你有责任,就像你说的,走临床这条路是比较难的,难就难在生死之间,转瞬间,难就难在它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积累,也难就难在我们现在医生的执业环境,还不尽人意,但是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觉得因为前面是好的,现在是最难的,在这种时候,一个医生一定要坚持下去,但是我要说,我真的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医学,走上医学的道路,因为健康大中国需要我们,我们是健康大中国的主力军,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来学医能够有一个当好医生的梦想,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年代表:医生有血有肉 作为病人需理解医生

李小鹰教授:我首先非常感谢我听了你前面的一段话,真的有点热泪盈眶了。

一个年轻人这么理解医生,我太感谢你了,就像你说的,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年轻的医生,他们害怕的是病人的不理解,甚至于冤枉,甚至于暴力啊,甚至于觉得自己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一个好医生,他还需要创新,要不停的创新才行,这是我 40 多年来真心的体会,你像牟老,牟老在后来的这些急救当中,它在不停创新,每发现一个疑难的病人找到了他的病因,找到了治疗方法,就把医疗又推进一步,那么这些对我们都是言传身教,我们在工作当中也是这样做,像他们那样不断的去创新。我记得我们也是十几年前了,有一个病人,当时他就是剧烈的腹痛,而且他有肠梗阻的症状,那么来了以后一经诊断是很难治疗的,但是如何去治疗他,们经过多学科的会诊,我们想一个办法去溶栓,让这个溶栓剂透过毛细血管回流到静脉的时候达到溶栓的目的。这个病人我们过两小时要测一次血来决定用多少药,所以我们守在床旁七天七夜,七天七夜一直到第七天超声显示这个血栓完全消失了。其实每治疗一个病人,我们都去总结一些新的东西,总结出来的东西就用在更多的病人身上,病人多了就出就出规律,出了规律以后就会把医学往前推进。

结语:政府正在通过大的健康中国的战略一步一步地让每一个人未来的健康都能够变得踏实,所以医生在这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在榜样的力量的指引下,能够真正用自己的一生去为病人着想的医生就更是难能可贵。

李小鹰教授演讲视频内容,进入阅读>>

编辑: 马莹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