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男医生画「骨」走红:有「强迫症」才越画越好

2016-12-27 08: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彭小菲
字体大小
- | +

日前,网友「小医生 1981」因上传了自己画的一幅幅精致铅笔画而引来无数围观。虽然医学画作并不惊艳,但线条、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令人不禁感慨这位 80 后医生通过画作向大众展示了医者仁心以及医生群体心思缜密的内心世界。

这位绘画的医生何许人也?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医患故事?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独家采访到了主人公——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医生邵振兴。

46421482794984431.jpg
邵振兴医生在展示他的绘画作品

年轻「住院总」忙碌之余爱画画

对于喜欢画画的人来说,创作初衷往往各有不同,有的人因为灵感,有的人因为爱好,更有的人因为成就感……而邵振兴的答案却与他的本行有关,他画的内容包括肩膀、膝盖、胳膊肘、脚踝……韧带、肌肉、血管每一处细节都在画中清晰可见,线条、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看过画作的人都说:只有心思缜密、耐心细致的人才能完成这些画。

邵振兴是江苏连云港人,今年 35 岁。自 2012 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运动医学博士算起,他进入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工作已有 4 年,这样的年纪在医院尚属「年轻」大夫。目前,邵振兴担任住院总医师,平日里负责所在一病房住院床位的周转,包括每天入院出院的病人、手术的安排等等都需要「住院总」来完成,相当于病房的「大管家」。同时他还要完成每周 10 多台的手术和半天的门诊。

高考第一志愿报的并不是医学

谈起自己的从医之路,邵振兴坦言他与很多家里有着医学背景或者从小立志学医的人不同,可以说有些许的「偶然」。2000 年高考,他当时第一志愿报的并不是医学,而是计算机专业。

「因为那时候最热门的就是学计算机,可惜后来因一分之差没考上。」就这样,听从命运的驱使,邵振兴踏入了医学院的大门。在东南大学医学院学习了五年临床医学,虽然成绩优异,但对于这个 20 岁出头的男孩来说未来的路仍然迷茫。「说实话那时候对于学医一点概念也没有,本科五年学完,对医生的概念也还是很模糊。」

于是,邵振兴决定继续学习深造,考研时选择了南京医科大学骨外科专业。「我觉得自己性格比较直接,适合当外科医生,而骨科更适合男生,就这么简单。」后来经历读研、读博,以及一次次严酷的选拔后,邵振兴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当年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唯一的留院名额,正式成为了一名运动医学科的外科医生。

自认有「强迫症」才越画越好

紧张忙碌的工作并没有影响他待人的热情和直率的性格。随着采访的深入,他身上认真、勤奋、努力的特质也随之显露。

今年上半年,邵振兴开始作为主刀医生进行手术,画画也是从那之后不久开始的。「解剖是外科医生的基础,所以要不断复习,使脑中的记忆更清晰。」

据他回忆,第一幅画是今年 9 月份花了一个小时完成的。邵振兴做事追求完美,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强迫症」。「刚开始仅仅是为了复习解剖,加深记忆,后来就慢慢变成了自己的小兴趣。一开始画了两幅,觉得很难看,但我这个人就是一旦做了,就想把它做好,于是就越画越仔细,越画越认真,到最后画得我自己也满意了,就随手贴到了朋友圈和微博,没想到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建议跑友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北医三院每年的就医量不言而喻,运动医学科作为全国顶尖科室,去年一年的手术量将近 7000 例,邵振兴担任住院总医师的一病房,一天的手术量就在 15 至 20 台,邵振兴一天要参与五六台手术。「这对于医生而言,是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邵振兴说。

据了解,近些年来中国运动医学领域的门诊量和手术量都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率。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人们纷纷投入到健身大军中,随之而来的病症也在逐年攀升。面对这一情况,邵振兴深有体会,「拿最普遍的跑步来说,近几年因为跑步来看病的人一直增加。跑步,尤其是马拉松式的长距离跑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运动跟个人体质、运动方式和频率息息相关,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循序渐进。」

对于跑友,邵振兴也给出建议:一是降低体脂含量,同时增加肌肉力量,尤其是大腿部位股四头肌的肌力,因为肌肉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对膝关节中韧带软骨的保护非常重要。二是高强度运动前做好热身,时间在 30 至 40 分钟。此外,运动中膝关节等出现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故事:用连环画为患者解答疑问

邵振兴透露,有一幅关于踝关节的铅笔画其实背后有一段故事,是画给一个好朋友兼患者的。「有个朋友从小就经常崴脚,有段时间脚踝走时间长了会感觉到疼痛,就来找我看,我查了下她全身的韧带都比较松弛,对于全身关节韧带松弛医学上有个评分叫 Beighton 评分,我这个朋友几乎是满分 9 分。」

「幸运的是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她脚踝一些主要的韧带都没事,关节软骨也都还好,所以我就开玩笑和她说:就你这关节松成这样,以后就告别剧烈运动吧。她之前知道我会画一些解剖方面的图,所以就对我说:要不你画一张我有问题的部位,让我也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呗,所以就画了那幅踝关节的铅笔画。」

从那之后,邵振兴陆续画了 10 幅画,朋友还为此送了他一套 100 色的彩色铅笔。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最近的一幅画是上周末完成的,当天值完夜班,早上回到家,便拿起笔画了 3 小时,算是完成了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幅。「画画现在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放松。有些职业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但是这对于医生很难,即便休息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把病人忘掉。」

当被问到画完了人体结构,还准备画点别的吗?邵振兴笑着说,「我画的肯定是我最近比较关心的东西,人体真的太复杂了,画了某一个剖面上的肌肉肌腱和神经血管,其他层面还有很多可以画。一个人要想画完是不可能的,但我会坚持画下去。」

盘点:那些因画画而走红的医生

据北青报记者统计,近两年来,有不少医生因为画画而被人关注,进而被媒体报道。可以说,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的漫画还是医学画作,似乎都体现着医生心思缜密的职业特性及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可见医界从不缺少用画笔演绎别样风情的有心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心脏内科大夫韦尔乔:值夜班时爱在处方笺上随心所欲地信笔涂鸦,还出版了《梦游手记》。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医生邱飞龙:为了能让聋哑病人更加形象地了解手术流程,手绘了萌萌画风的 8 格漫画。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 1302 班的钟娇娇:为了让公众方便且准确无误地了解中东呼吸综合征,连续两天作画 7 个小时,完成漫画「1 分钟看懂 MERS」。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茨:因手绘的一组经皮肾镜术的手术「秘籍」而走红。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普外科医师张彬:有一门「独门绝活」,他可以把人体局部解剖图、手术操作步骤都用手绘图一点点画出来,用来辅助术前谈话,使得患者和家属秒懂整个手术过程。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冯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