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即将发行的新书中有一本叫「反对共情」(Against Empathy),我刚刚在飞机上看完了。
这种跟心理学相关的,有争议性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困境与抉择的著作,是我的茶,相信也会是丁香园读者的。
什么是「共情」?
近年来,共情(Empathy)是一个很流行的提法。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劝诫,而西谚中亦有「Put yourself into someone else's shoes」的说法。
简单地说,共情就是对别人的经历和情感感同身受。
人们常常混淆 Empathy 与 Sympathy(同情),但它们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你考试没考好,很难过,我也为你感到惋惜,这是同情。如果你考试没考好,很难过,我也很难过,就如我自己没考好一样,这是共情。
通常来讲,大众普遍认为共情是一种美德,是无私、仁慈、正直、善良、公平的基础。
比如说,如果富人能够体会穷人生活的艰辛、医生能够体会病人的病痛、西方国家的人民能够体会难民的辛酸,那么大家就会更有动力去消除社会不公、尽力妙手回春,通过更人道的政策法案。
我当年的专业方向是「毒瘾戒断治疗」,有一门课的一个任务是,口袋里不带钱,在西雅图市区流浪一整天,目的是体会一个患有毒瘾的无家可归者所面临的基本需求的匮乏和获取所需要的救治服务的艰辛。
这期间我去了无家可归者收容站、教堂设立的免费餐饮中心、妇女儿童庇护所、免费针头交换站点、搭乘了免费公交、喝了免费饮用水。这是一个培养共情能力的训练。
人们普遍认为,共情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拥有的能力,而我也一直对此深信不疑。
作者 Paul Bloom 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共情也许是错误的
但是,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Paul Bloom 在书中,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指出,共情是错误的。
首先,共情不但不能提升他人生活的质量,反而会干扰我们的视听、混淆我们的判断、进而导致残忍的行为,引发残酷的后果。
Bloom 指出,共情是对特定人群聚焦的关心,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对单一的个体或群体产生共情,事实上使我们失去了对大局的冷静判断。
比如说,近年愈演愈烈的警察与黑人冲突,当你对黑人群族产生共情,你会打出 Black Lives Matter 的牌子;但对警察同情的人会质疑,警察的命也值钱啊,难道警察就应该坐以待毙吗?
其次,共情是非中立的,有偏见的。
人很容易对跟自己相关的,与自身类似的,或者离自己近的人产生共情。
假如说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得了绝症,很痛苦,需要接受一种治疗以减轻病痛。在等待名单上她排在第五名,如果你试图说服诊疗中心让她先接受治疗,恐怕没人会同意。
但如果你让她站在决策者面前,亲身向人讲述她病痛对她有多么多么折磨,给她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让聆听者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很有可能一个产生了共情的人就让她先进去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实验,事实是,2 / 3 的人被她打动,投票让她插队,只有 1 / 3 的人坚持用理性判断,认为她不应插队。
事实上,插队对别的排在她前面的儿童不公平,有可能有人比她更需要。这种凭情感,而不是理性做的决定不但不一定推动平等,有时反而会损害公平原则。
再次,共情是短视的。
基于共情所做出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有可能只是短暂的解决了当时的困境,在长远来看却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用一个简单的日常例子来说明吧,我们学区高中生早上七点多上课,每天六点半,我把儿子叫起床时,他都很痛苦,我也觉得让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孩不能睡足八小时是很残忍的一件事。
如果我共情心喷发,我应该让他继续睡,迟到就迟到好了。但为了让他睡好觉而错过上课,长远来看,不是一个疼爱子女的家长应该做的。
对于「共情」,我有些不同看法
有些奉献,基于数据
人类的善良、仁慈、热情,是否必须基于共情心理呢?
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有两个:
一个是 Jason Baldwin, 被冤狱了多年的人,但他原谅了周围人对他的不公。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内心为他想了很多理由,但没想到他的理由很简单:对上帝的信仰。
另一个例子是 Zell Kravinsky,这个人把全副身家四千五百万(45 million)美元捐献给慈善团体后,还觉得不够,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执意把一个肾捐献给陌生人。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是基于强烈的对不幸人群的共情心理才会这么做,答案却恰恰相反。
Kravinsky 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拥有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教育,一个文学,其中那个文学学位,是专门研究 John Milton 诗歌的。他做的所有慈善都是以精确数学计算后产生的行为。
比如说,他通过计算和分析后发现,失去一个肾而导致他死亡的概率是 1 / 4 000,因此如果他因为害怕自己死亡而不去捐献一个肾,就意味着他认为自己的命比别人的重要 4 000 倍,他觉得这是毫无道理的。
作者认为,像 Kravinsky 这种基于逻辑和推理而做的善行,远比基于对别人的共情而导致的行为更加可持续和有效。
理性冷静是决策的基础
除了理论分析,作者也采纳了最新的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展示了共情是如何让我们的判断偏离和失真的。而利用这种情感上的判断而做出的决定,在政治、经济、政策、战争等重大事件上曾经给人带来无可估量的重大损失。
作者的论述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据也很充分,理论、事实、科学相辅相成。而且从反方立场也进行了很多思辨,让人即便不能完全同意他的立场,但仍然觉得这是一本严肃、有趣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