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大灾之后如何防疫

2016-07-18 10:57 来源:华山感染 作者:刘其会
字体大小
- | +

写在前面

今年夏天,我国自然灾害的高频发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6 月 23 日下午,江苏盐城发生龙卷风冰雹极端天气,造成近百人死亡;6 月 30 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累计 19 省(区、市)受强降雨影响,数千万人受灾,汛情日趋严峻。此外,今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已于 7 月 9 日在我国福建登陆。古语有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灾害面前,积极抢险救灾的同时,我们如何防疫?

为何「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回顾既往的文献报道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自然灾害直接相关,一些不会引起大量人口转移和安置的自然灾害罕见疫情报道,例如山崩、雪崩、火山爆发等。

灾害本身并不会带来传染病,但是,灾害可导致很多的后续效应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传播,包括人口移动(含灾区内和灾区内、外之间的人口移动)、无计划和过于拥挤的安置点、水源污染、卫生条件差、传播媒介(蝇、蚊、鼠等)繁殖增多、免疫接种率低、治疗中断和不规范医疗措施等这些后续效应改变了传染病原、传播媒介和环境,以及易感人群。只要上述后续效应存在,传染性疾病就可能流行或暴发。表 1 列出了常见的灾后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表 1 灾后传染性疾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注:本表格内容翻译自《Infectious diseases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ti Infect. Ther. 10(1), 95–104 (2012)

以洪灾为例,灾后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特征如下:

1. 水源污染: 供水设施、污水排放设施的不同程度破坏,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2. 食品污染:包括食品原料、生产过程、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污染,援助食品的质量不能保证,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3. 媒介生物滋生:主要包括蚊虫、蝇类、鼠类大量滋生繁殖,灾区内人群暴露机会增多。

4. 易感人群的影响:

(1)人群转移过程中, 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流行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

(2)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差,簇集聚居易于传染病的发生;

(3)灾区群众的营养状况差,免疫力下降,潜伏感染的一些疾病易出现临床症状。

大灾后易流行哪些传染病?

自然灾害后通常分为 3 个阶段:冲击期(0-4 天)、冲击后期(4 天-4 周)和恢复期(>4 周)。冲击期通常没有传染性疾病流行或暴发(可见伤口感染),冲击后期容易发生空气、 食物、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恢复期时一些潜伏期长的或潜伏性感染可出现临床症状。表 2 对近 20 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与继发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进行了汇总,灾后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分为四大类: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虫媒传播性疾病/人畜共患病、皮肤破损相关的感染性疾病。

表 2   近 20 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与继发流行的传染性疾病汇总

注:本表格内容翻译自《Infectious diseases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ti Infect. Ther. 10(1), 95–104 (2012)

以洪灾为例,常见的灾后传染病分为以下几类:

1. 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霍乱、伤寒、菌痢及感染性腹泻等;  病毒性: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2. 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3. 虫媒传播性疾病/人畜共患病:   疟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4. 皮肤破损相关的感染:皮肤毛霉菌感染、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那么,灾区群众如何防疫?

关注手卫生

以下场合需洗手:

1. 进食前,如厕后;

2. 处理加工食材后,包括猪肉、家禽、鱼类等;

3. 食品加工人员在如厕或者稍事休息后、开始工作前均需用肥皂洗手,酒精类免洗消毒液不能替代用肥皂水洗手;

4. 给小孩换过尿布或给小孩清洗肛门后;

5. 照顾病人前后;

6. 处理伤口前后;

7. 擦喷嚏、擦鼻涕、咳痰后;

8. 处理动物尸体或者动物排泄物后;

9. 清理垃圾后。

安全饮水,安全饮食

1. 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止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引起的水质污染;

2. 提倡饮用开水,不饮用生水;

3. 食物入口前需检查有无霉变或变质、有无煮熟;尽量食用新鲜饭菜;

4. 营养不良可促进灾后传染病的流行,政府部门需评估受灾群众的营养状况,满足人群的食物需求和基本的营养需求。

合理处理废弃物

1. 建立固体废物的贮存、收集和处理系统,设立单独的洗衣洗澡区域,生活污水池和排污沟渠,建立足够的公共厕所,避免粪便、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污染水源;

2. 灾区群众需共同维护居住环境,切勿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地大小便;

3. 集中收集、处理医疗废弃物。

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1. 因自然灾害死亡的遗体一般不携带致病微生物,不具有严重的健康危害,遗体的处理必须对逝者给予充分的尊重;

2. 尽可能地明确遗体的身份;无法确认身份而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存放地点应远离水源、避开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

3. 灾后的遗体数量较大时,通常采用埋葬的方式,埋葬前尽量用严实袋子包扎。

媒介生物的控制

1. 配备专门环保人员,选择适合本地、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蚊、蝇、鼠的密度监测;

2. 对粪便、废弃物的及时、合理处理,减少蚊、蝇、鼠的孽生;

3. 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理室内外污物,有目标地进行消毒;

4. 必要时,使用灭蚊剂处理过的蚊帐可减少疟疾的发生;

5. 健康宣教,提倡群众维护环境卫生。

疫苗接种

1. 灾后尽快恢复和建立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服务体系;

2. 灾区若出现了疫苗可预防的,且对群众产生危害的疾病,应对灾区群众接种相应的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

3. 疫苗种类的选择及接种范围应根据灾情、季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来决定;如洪灾一般发生在夏秋季,可选择的疫苗品种有乙型脑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灾区医生如何「防微杜渐」?

1. 明确优先监测的传染病种类:没有必要对灾后面临的所有传染病都进行监视,医生首先得根据当地灾区的地理、气候、灾情、灾害发生的季节等情况,判断灾后可能发生流行的疾病种类,以此作为防控的重点,同时也是流行病学监测的重点。例如:夏秋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手足口病、沙门菌病、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霍乱、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鼠疫等。

2. 灾后症状的监测:第一类是发热,很多传染病的前躯症状都是发热,如果发热患者增多,就应该警惕。第二类是腹泻,一些肠道传染病常表现为腹泻,腹泻增多,提示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3. 提高警惕,及时传报:当监测到具有某一症状的病例增加时,应及时传报,进行调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在诊断确定前就要对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并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控措施,比如对可疑患者进行相应的隔离。

结语

大灾面前,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同时,我们需警惕疫情的发生。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但可以阻止灾后传染病的流行!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产生一系列的后续效应,导致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增加。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灾区的一线医生需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做好群众健康教育。关注 2016 汛情,大灾之后拒绝大疫。

参考文献:

1. Infectious diseases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ti Infect. Ther. 10(1), 95–104 (2012);

2.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human adaptation.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86 (2016) 14–23;

3.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影响及其预防控制措施《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 年 1 期;

4. 自然灾害后易发的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 年 6 期;

注:文中插图资源全部来自网络。

撰写:刘其会

编辑:刘其会 阮巧玲

审阅:蛋蛋

专家审核:金嘉琳 副教授

本文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官方微信「华山感染」授权转载,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华山感染更多精彩学术内容

编辑: 姚俊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