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村,密云新城子镇的一个小村。一如它的名字,尽管正是隆冬,万木萧瑟,但看那静默无语的山、树、田地、沟壑、老屋、烽火台,可以想见这里风和日丽时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田园牧歌。
村落西临古北口、司马台长城,南临雾灵山,东与河北省兴隆、滦平、承德三县交界,号称「一鸡鸣四县」。这里还是北京市经度最靠东侧的地方,属于北京的第一缕阳光在此降临。
推门就进
花园村村医白田友上村民家就是这样干脆直接、无所顾忌,就像走进自己家一样,特别是上门服务时。乡里乡亲,没那么多讲究,更因为他上门给村民带来方便。白田友,今年 64 岁,1975 年开始当「赤脚医生」,2001 年毕业于密云卫校。
花园村有 6 个自然村,有 200 多户,500 多人。每年白田友的诊疗量大约是 1000 人次,包括上门打针、输液、测血压。在诊室的桌上,一本「密云县 XX 公社卫生院」的大本记录着 2011 年以来这个村卫生室的工作情况。
白田友来到村卫生室做些准备,他又要上村民家了。村卫生室就在路边,沿这条路往东再走约 3 里地就是河北了。三间屋子的村卫生室整洁空荡,取暖的煤炉一尘不染地呆在屋子一角,诊室里冰冷刺骨。白田友有事才到这里,他自己还种着玉米、谷子,但他一遍遍唠叨:「家里有事也得撂下,别人有病,怕别人着急」。
药房里两组中药柜,落寞倚墙,黄色的底漆,一个个小抽屉,数一数,140 个。黑色毛笔字,一行行:猪毛菜、大力子、冬瓜皮……这是十几年前上位村医留下的,废而不弃显示了它曾有的地位。拉开抽屉,有的空着,有的还装着药材,但经年的药材已经朽化,灰灰暗暗的,分不清是尘土还是药末。
拿上注射器和血压计,白田友坐进电动车,鲜红的车厢上一行白色小字:拥有理想,放飞梦想。
前几天京城下的大雪,在城里早已了无踪迹,但在这里还大片大片地遮盖着田地、屋顶。路上,汽车轮子碾压不到的地方,雪化了又冻,汇聚成无数镜子,杂乱地反射着阳光。白田友说,有个车子方便,这个村子远的地方好几里地,但雪大了,村民有事叫他走着也得去。
冬天,村里极其冷清。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原本在村里的老人很多也随子女进城了。走进村民家中,女主人热情地和白田友打着招呼,递上两个小药瓶:胸腺五肽注射液、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她爱人得的是肝癌,在北京医院开的药,每天都得打一针,这样已有七、八个月了。
客厅里饭桌上,两个小小的药瓶在碗筷与笔记本电脑中间极不显眼。一手注射器,一手棉签,白田友走进其中一间卧室打针。一旁女主人感慨:不用天天跑城里,那么远,有个村医,太方便了。
打完针,下午两点左右,白田友顺道要上另一户村民家量血压。因为地处偏远,天气寒冷,这里的好多村民还保留着这个时间吃晚饭的习惯,像往常一样,白田友依然是推门就进。
顺势而变
新城子镇范围里有 18 个行政村,81 个自然村,服务人口 1 万多人。有村卫生室 22 家,乡村医生 27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面还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能说上话,好进门」,说起村医的优势,新城子镇卫生院卜副主任说这是卫生院派去的人没法比的,而且偏远山区,没人愿意去,真派不出。村医大都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和村民们都很熟,上门去量血压、做慢病随访,都很方便。但现在这些村医岁数都不小了,以后还有没有合适的人来做,真不好说。
卫生院有职工 50 多人,一年的门诊量有 5 万余人次。卫生院还是密云 120 急救分中心下设的急救站,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任务不少。卫生院就在省道边,一个公共汽车站就设在医院门口,对大部分住在密云县城的职工来说,每天早上得五点半出门。
作为一家政府所属的医疗机构,新城子镇卫生院受上级政策影响最大。就在前几天,密云县改成了区,门口的牌子得赶紧换。卫生院还接到上面的通知,要建中医工作室。「在这做个门,里面几间都用来做中医工作室」,卜副主任比划着向区卫生计生委副书记王文平汇报着打算,还有母婴保健室也在计划中,因为上面也有要求。
最让王文平书记兴奋的是互联网带来的利好——区临床检验中心成立了。很多病人有需求但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不了的化验,将标本送到设在密云区医院的临床检验中心,检验中心通过网络把检查结果返回。
目前,已经有 19 个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精保院、结防所共 21 家单位与之联网开展这项业务。这样,一般情况下病人不用再跑县城医院了,少了不少麻烦,病人也留在了基层。
后记:
村卫生室、卫生院提供的服务就像清晨洒在人们身上的第一缕阳光,它可能不那么耀眼、也未必有足足的暖意、更不能保证一天都阳光明媚,但对身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设施落后的村民来说,能够享受到这第一缕阳光,那是难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