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村医 探访喇叭沟门:帽山里三位村医的坚守

2016-07-07 16:41 来源:北京市卫生宣传中心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北京之北,属怀柔所辖,便是人们熟知的喇叭沟门满族乡。从怀柔区中心驱车抵达这里也需要一个多小时。北上沿途,眼底尽收秋日里的七彩群山,遥想那山坳里的人们,每日劳作,是否安然?

村医之「三个火枪手」

这三位汉子一辈子都不曾离开过帽山村。这里户籍人口 800 人,常住人口为 600 人,分布在上帽山、下帽山、石洞子、头道穴、小梁子等片儿区里。年年岁岁,他们仨守护着自己的庄稼,自己的家人,还有乡亲们共同的健康问题。

「规定每天 8 小时应诊,但我们 24 小时候着。」这三位村医的电话早已公告给远近的乡亲们,即便如此,他们还不忘在诊所外面的窗台上放一块自制纸板,标着「有事外出,请电话联系王丙东/彭兴福/彭明宝,电话*****」。

除了门诊工作,上帽山的村卫生室里这「三个火枪手」还负责入户访视、慢病管理、健康宣讲等,每年还会通过大队广播号召村民前来接种疫苗。许多老患者着实已懒得出户,通常拨一个电话,三位大夫马上就动身奔赴乡亲家里。

为了实现尽快给乡亲们解决病痛,王丙东常年开着自己那辆破旧的摩托车,「乡里一直是给我们发补贴的,就算不发,乡亲们生病,我们也会一直帮着瞧下去啊!」

在村里行医,很多诊疗服务已然成了三位村医义务去做的,他们只收药费不收诊疗费,不仅关照着全村老小的健康,连河北省邻村的村民也有过来看病开药的。他们三人每天身在这个水管没水、暖气没烧的平房里,掌握着全村人的健康状况。

乡里乡亲的「心中无锁」

收了一半的庄稼地,游走的家犬,不上锁的院门。这是我们去王丙东大夫家里拜访的一路上,尽收眼底的幕幕乡村场景。

推门而入,温馨的院落无处不透露着生活情趣的盎然。「我平时总出去各个片儿瞧病,家里是孩儿他妈操持。」王大夫的话里尽是满足。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宝盒」,里面铺满了大大小小的证件。当他一个一个地拿出来摆满整个桌面,我们仿佛看到了王丙东 41 年来的行医之路,也窥见到由乡村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

政策制度中「入户访视」这个词略显冰冷,而跟随王丙东大夫,我们触摸到了这个词汇的温度——「老李?老李在吗?我又过来了!」话音未落,王丙东直接推开了李家未上锁的院门,径直向炕头边走去……

李大爷近些年开始患有高血压,属于慢病管理的对象,再加上同住一村,因此王丙东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前些天我还在他们家吃晚饭唠嗑到半夜呢,哈哈」,王大夫一边说着,一边拿出血压计为李大爷量血压,还不停地念叨着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几十年来,王丙东大夫出诊已背坏了 3 个药箱,穿破的鞋也早已不计其数,虽一生尽职尽责,也免不了些许遗憾。

那一次夜深,手机铃声突然仓促地响起,王丙东接起电话,原来石洞子一户人家里老人突发心梗,他赶忙爬起来只来得及披一件单衣,骑上摩托车载着药箱赶往过去,然而石洞子与上帽山相去 3 公里,再加上深夜中山路坎坷无法极速前进,当王丙东赶到患者家里时,老人刚刚已咽下最后一口气。

此次未来得及实施的急救,成了王丙东大夫心中不忍忘却的一道无奈,时常与旁人聊起。

后记:

帽山村里三个平凡的老兄弟,素日穿着蓝色的大褂,坐诊、量血压、开药、出急诊、访视、健康宣教,虽然繁琐多样,单纯就工作量而言已经减少了很多……村医群体的平均年龄已过花甲,让他们操作电脑落实医药报销几乎是天方夜谭,故而村民渐渐也转移至乡卫生社区服务中心里看病抓药,以追求新农合报销带来的实惠。

像这「三个火枪手」,一路从赤脚大夫走进村卫生室,也会一直把余热奉献在整个村子里,哪怕只是跟乡亲们嘘寒问暖、在家长里短中关注他们的健康。

编辑: 张伽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