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个月大男婴急诊入院后死亡 尸解居然发现?

2016-06-16 12:33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作者:徐灵敏
字体大小
- | +

「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这是郎景和院士写下的林巧稚院士的话,相信这句话感动过很多人,不是因为这些文字多么精美,而是因为这句话是很多令人景仰的医学大家的真实写照,也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要求。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春天,我刚刚开始独立一线值班,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家人抱着一个 3 个月大的男婴急诊入院:白天正常,晚上突然呕吐哭闹不止,神情不佳,孩子的父母等 8 个亲人一起赶往医院。我当时紧急体格检查发现孩子全身皮肤发黄、无出血点,神智不清昏迷状,怀疑是肝脏疾病,家属否认肝脏病史,奶奶哭着说:「一定要救活这个孩子,我们这几家就这一个男孩!「我紧急处理的同时,又把二线、三线值班医生请来。

三线值班医生就是当时的科主任,主任很有经验,一见孩子就说:「这孩子应该是贫血的苍黄,不是肝脏病的黄染」! 血常规化验出来血红蛋白只有 70 g/L,提示贫血。我又开始分析寻找贫血原因,一会儿孩子又开始抽搐起来,一会儿呼吸又不好了,主任怀疑颅内出血,但那时还没有头颅 CT 检查,孩子心肺功能不稳定,不能进行腰椎穿刺检查,无法证实。全科人员用尽各种办法,抢救到凌晨 5 点多,孩子还是走了,不管他亲人的哭喊,不顾医生护士的辛苦付出!

我永远会记得,第一次作为值班医生向家人宣告临床死亡时的胆战心惊,再加上自己当时未彻底弄明白孩子的死亡原因。我永远也会记得当家属听到孩子无法留住时,这一家人异口同声,先哭喊出来的是「谢谢,谢谢你们!」当他们哭喊着拥抱已无生命气息的宝贝孩子时,我和同事们也心酸流泪,无限遗憾!

主任带领大家讨论死亡原因,高度怀疑颅内出血,现在只有做尸体解剖才可证实。我在主任的鼓励下,去和相拥在一起哭泣的孩子家属谈尸体解剖的事,那时比较容易的是本院病理解剖室可以免费做,家属很快同意了,因为他们也想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走了。解剖是我和二线老师,在病理科医生的帮助下做的,孩子的颅骨是我剪开的,当暗红色的血块和淤血的脑实质呈现在眼前时,所有在场医生都很佩服张主任的火眼金睛!

家属如约到医院了解病因,我把确定的致死原因告诉他们,又问:「孩子白天是否被碰着、摔着了?" 家人又否认了任何形式的外伤史。那时,医学界对于迟发型 (又称婴儿型、早发型、经典型都是发生在新生儿期) 维生素 K1 依赖因子缺乏性出血症认识还不足,直到 5 年后这个疾病才被研究清楚,并写入了教科书。

值班,是医生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有能力参加值班、独立值班,是对年轻医生执业能力必须而神圣的评价。「开始值班了「是兴高采烈的骄傲,主要是因为获得这个资格需要 8 ~ 10 年的艰苦努力学习,医学院在校学习、临床实习和规范培训学习,都比其他专业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努力。如今医生身处转型发展、新旧嬗递的变革时代,有机遇更有挑战和风险,每每看到值班医生和患者纠纷冲突, 甚至是恶性伤害的报道,我总在想:值班是什么? 医生为什么要值班? 医生如何能值好班?

对于复杂的生命有机体来说,医学及掌握了医学知识的不同的医生永远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医生的工作多数是安慰、有时是治愈,值班医生就是这种神圣职责的直接承担者。 作为医生,应该感谢患者的信任,把自己身心的痛苦、健康的希望都交给医生,让医生在与患者心心相印、并肩与疾病斗争的峥嵘岁月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逐渐提升执业能力。 当然,更要感谢那些一起值班、同甘苦的同仁和师长。

我自 1988 年医学院儿科系毕业踏入儿科临床这个神圣殿堂开始,至今已从业 28 年了,也做值班医生 28 年了,从一线值班、二线值班,到今天的三线值班。 回首 28 年来值班过往的点点滴滴,有很多值得记忆的经验教训,有很多患儿及其家长的音容笑貌经常会涌向心头、浮出脑海,苦辣酸甜中体味到「值班是医生与患者心心相印的峥嵘岁月」!

一线值班是医生最辛苦、也是学习进步最快的职业生涯,因为总会有师长事无巨细的言传身教,虽然批评指责在所难免,但临床经验就是在这种共同坚守、无私奉献中传承的,这也是临床医学和临床医生的艰辛和价值所在,任何临床经验的获取都是在临床值班、诊疗患者的点点滴滴中获取的。当然,必须拥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才可融汇贯通这些宝贵的经验。

我还想再提醒一下年轻的值班医生,值班时千万别偷懒,要尽全身心的力量保护患者交付与你的健康和生命,更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要感谢他们的信任。请相信,只要真心付出、真情奉献,你一定能在与患者心心相印战胜疾病的峥嵘岁月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因为,作为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的值班医生,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患者度过生命的难关!

关于维生素 K1 依赖因子缺乏性出血症

维生素 K1 依赖因子缺乏性出血症,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故又名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 K1 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Ⅱ、Ⅶ、Ⅸ、Ⅹ等, 维生素 K1 缺乏时,凝血因子不能在肝微粒体内羧化而活性降低。近年来,由于对初生婴儿常规注射维生素 K1,此病发生率已明显减少。

比较明确的导致维生素 K1 缺乏的原因可归纳为 4 点:

①肝脏储存量低:母体维生素 K1 经胎盘通透性很低,仅 1/10 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抗凝药、抗结核药等,干扰维生素 K1 的储存或功能。

②合成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尚无细菌,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均使维生素 K1 合成不足。

③摄入少:母乳中维生素 K1 含量 (15 g/ L) 明显低于牛乳 (60 g/ L),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刚出生时摄入少、获得的维生素 K1 量亦少。

④吸收少:有先天性肝胆疾病、慢性腹泻可影响维生素 K1 的吸收。

根据患儿出血发病的时间,可把维生素 K1 依赖因子缺乏性出血症分为 3 型:

①早发型:生后 24 小时之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 K1 代谢的药物有关,少数原因不明。轻重程度不一,轻者仅有皮肤少量出血或脐残端渗血;出血严重者可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颅内出血常是致命的。

②经典型:生后第 2 ~ 5 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生后 2 周发病。表现为皮肤淤斑、脐带残端渗血、胃肠道出血等,而一般情况好,出血呈自限性。

③晚发型:生后 1 ~3 个月发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接受全静脉营养者。除其他部位出血外,几乎均有颅内出血,死亡率高,幸存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文作者是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主任医师,已获得作者授权。

编辑: 陈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