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医生成为病人时,也许我们才能体会更多;夏医生多年前的感悟,或许对我们有帮助。
美国电影《再生之旅》说的是一个名医生 Jack,有一天因癌症从医生变成病患的故事。
一个看起来「成功」的医生
这个医生从未经历病痛死亡的威胁,对病患缺乏同理心。
电影一开始,他就在手术室救了一个跳楼自杀的年轻人,他边作手术边放医疗团队都喜欢的一首热闹的歌,手术成功后,他还对病人戏谑说,下次自杀要选高一点的地方跳,比较容易成功。
Jack 知名度高,医疗技术好,团队领导也很强;看起来「成功」的他很忙,妻子孩子也被严重忽略了。
Jack 一直有咳嗽的问题,但他只愿找看着他长大的小医院的医生看病,老医生将之诊治为感冒不以为意,直到跟太太聊天不小心咳嗽竟吐出血来,才终于决定去找自己担纲服务的大医院的同僚诊治。
当然,大家立即为他安排专科最强的医生,是个女医生。这名女医生的检查,从头到尾不苟言笑,极其专业,不多时便用很冷很酷的声音说:「你得了癌症。」
思维转变:当变成病患以后
电影从这里开始,医生 Jack 的角色颠倒成病患,他开始要从病患的角度审视熟悉的医院。他看到很多问题,包括官僚、太过规则化导致缺乏温情、误诊后怕官司因此医生间官官相护,在身为医生时,他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
尽管如此,医生 Jack 最大的困扰,还是他向来身居强者角色,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弱者的转变,他不仅要求自己仍是医疗团队成员,不肯让同事代劳操刀,甚至面对医院种种的「不合理」,他都以强者姿态发脾气。
Jack 的病情比他想象中难缠得多,虽然癌细胞没有转移,但是却无法避免的必须开刀。
他几度心情大起大落,徘徊于生死之际,这种大起大落的软弱,他无法跟太太讲,因为他太习惯在妻儿面前无所不能的强者姿态,所以那段时间,他最好的、无所不谈的朋友,竟然是另一个因误诊、已达脑癌末期的女性朋友。
他的妻子完全不知道他心理的状况,也不知如何帮助他,只好继续过她原有的生活,而他,在心情脆弱时发现太太仍照常过日子,却又会沮丧愤怒,夫妇的关系大受影响。
当妻子终于发现每当丈夫有需要时,寻找帮助的第一个人却不找她,妻子非常受伤害。
Jack 的病情起伏波折、历经身为一个病患的心路历程后,只有在他也成为病患,才知道站在病患立场想事情。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再现了普通患者疾苦,他完全体会到了一个病人的焦灼、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他以前作为一个医生只关心怎么把病治好,不关心病人怎么想,怎么感受。
正如他的名言「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们的职责是切入、修理、再出来」。
现在他被自己以前对待病人的方式对待着,当然感觉相当不良好。片中这种强制的换位思考可谓巧妙。这个主角 Jack 最后警告他的主治医生「你有一天也会成为病人的」;好像说你今天怎样对待他人,也许某天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与此同时,影片还有一条线就是 Jack 和妻子的关系。他一直和妻子交流不多,Jack 觉得妻子不能体会自己作为病人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反而跟那个女病人有共鸣。
而当 Jack 的妻子想跟丈夫一起分担疾病的痛苦时,Jack 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者封闭的态度,他好像在说我一个人能行的,没问题,不用你来可怜我。
妻子的话也很精辟「我不知道我们是亲密,还是不亲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告诉我好不好」。其实 Jack 苦在心里,可又不作表达,在妻子面前死撑着;又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妻子应该怎样做,又该怎样获得妻子的安慰和帮助。
反思电影《再生之旅》给我们以下提醒:
疾病会对病人造成影响,医院对待病人的方式和种种规章制度也会有影响。
有医术没有医德的医生,是文明社会不欢迎的。Jack 是自己得了病,才改变了对病人、同事和家人的关系,而医德的问题应该早被有关部门引起重视的。
一个人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他在家庭经营上的失败!
今天的社会,应该注重提倡,用爱心作人,专心作事。
《圣经》上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 7:2)「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