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要求在今年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让综合医院的医生到社区执业很有意义,但如何留住这些医生,如何让他们作为好的社区医生发挥作用,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探讨。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就不可能建成运行有序的医疗体系。由此,发展社区医疗也是改善我国医疗环境、理顺医患关系无法绕过的环节。
但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要完成一项工作,最重要的是人才,社区医疗工作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过去,相关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业人员流失严重,特别是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对社区医疗而言,实可谓奇货可居。到哪里寻找具有相应素质的医务人员,是当下发展社区医疗的第一要务。
将目标定位于综合医院的在职或者退休的中高级职称医生,是一个相对可行的路径。但落实起来最大的问题是,社区拿什么吸引这些医生前去执业。
所谓社区,从地理位置上讲,较为偏僻,经济和交通较不发达,可利用的资源有限。这些最基层的地方,城区中固然有一些,但更多的分布在在郊区和农村。这些地方的医疗机构也是缺医少药,检查化验设施较为落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医生都不愿意去,在综合医院中获得了一定位置的高水平医生要是去这些地方,首先心理上肯定会有一些障碍。
从业务上看,社区医院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亮点,综合医院的医生也难以产生前往执业的兴趣。其中的问题在于,综合医院的医生大多有自己的专业,看病侧重于专,而社区医疗属于全科医疗,就诊侧重于杂。如果让拥有了一定职称的专科或者专家性质的医生到社区执业,就会出现定位问题。
如果到社区依然看专业病,一方面病源未必充足,另一方面配套的检查化验跟不上,诊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而如果看全科,这些医生的就诊思路也未必适应。要做好社区医疗,一个关键因素是医患群体相对固定,患者信息相对透明,彼此更好沟通。也就是说,好医生未必是好的社区医生,也需要一个基本的培训过程。
此外,虽然基层消费较低,但是如果收入上不去的话,也难以让医生有动力服务。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许多人从农村涌入城市。相比于城市的发达和便利,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环境良好,但为什么许多人还要往城市跑?是为了生计!基层医疗机构如果不解决医生的收入问题,那么永远也留不住医生。
因此,对于基层地区,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很难获得主治及以上职称医生的长期关注。目前一些政策则是行政指令要求综合医院的医生只是不定期地在社区执业,甚至将其晋升职称与社区医院服务相挂钩,但效果并不明显。
相反,如果政策向基层倾斜,无论晋升还是收入都缩小与大医院的差距,那么,还是会有医生愿意去基层的。政策设计者应该明白,让医生去基层,要让他们去的情愿。
让综合医院的医生到社区执业很有意义,但如何留住这些医生,如何让他们作为一名好的社区医生发挥作用,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