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文:关注罕见病 是医生的职责 也是全人类的义务

2016-02-26 22:15 来源:中国罕见病 微信公众号 作者:吴士文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于 2008 年发起,确定 2 月 29 日为国际罕见病日,以这个四年一次的日子意寓罕见病之「罕见」。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作为国际罕见病日中国区官方合作伙伴,特别推出罕见病日特稿系列。

这些文章来自医学专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基因检测公司、患者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这些专家老师与罕见病事业的「亲密接触」,带我们了解不同视角的罕见病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武警总医院神经内科科室主任吴士文医生的文章。

2.pic.jpg

吴士文,男,武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教授,神经病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与研究。社会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委员等。

早年我跟随 301 医院沈定国教授学习神经肌肉病,2004~2005 年在日本国立神经精神中心(NCNP)跟随埜中征哉先生、西野一三先生继续研修肌肉疾病。在肌肉疾病领域,可以算得上是师出名门,但回国工作后,还是曾多少次打算放弃肌病工作。因为研究这些罕见病太难了,在单纯疾病研究之外,还需要付出和承担的太多,太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门诊遇见这样一个 DMD 家庭:

父亲用轮椅推着一个 11 岁的大儿子,母亲扶着一个 9 岁的二儿子,进了诊室,夫妻俩背后均背着一个硕大的包。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大包是他们全部的家当。在过去的几年内,他们为了孩子跑遍全中国,找朋友咨询,从网上搜索,看看城市里的小广告,只要听说能治疗的地方都去过了。

做了几次干细胞治疗,开的中药可以以麻袋计算。具体什么疾病,没有人说的清,这次是最后一次出来看病了,因为出来前,已经把唯一的家产——房子也卖了,全部的家当就是背后的那两个大包。在后来的检查中,这两个孩子都确诊为 DMD,其母亲为携带者。在给他们药物及康复指导治疗后,我建议他们尽快回家把房子赎回,定期随诊。不知道这一家人,没有房子,没有工作,今后该如何生活?

为什么就诊这么多医院,却很少有大夫认识 DMD?为什么已经知道大儿子有病没有确诊,却还要生二儿子?是谁让他家倾家荡产?社会有相应的照顾体系吗?国家有相对应的保护政策吗?我突然感到,作为一名肌病研究人员,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这一天我突然也意识到,所有这些罕见病患者,其实是人类自身进化的践行者。

众所周知,正是由于每一代中出现的基因变异,才让人类不断产生进步,每一次变异都会产生两种可能,一是产生更为健康和强大的人类,另外就是产生疾病与死亡。这种疾病与死亡不就是为整个人类进步而作出的牺牲吗?研究 DMD 疾病,帮助 DMD 患者,宣传普及 DMD 知识,促进政府及全社会来关注 DMD 家庭,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全人类的义务。

为了这个责任与义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点」和「网络」的建设工作:

「点」的建设

1. 自身「点」的建设

对于罕见病的研究,仅靠一人的努力是永远不够的。

(1)首先建立了自己的 DMD 诊疗及研究团队。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MD 关爱基金合作,我们首先在武警总医院开展 DMD 多学科联合门诊,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医院心内科、骨科、营养科、呼吸科等众多专家的支持与帮助。

(2)2012 年建立「中国基因遗传病注册登记网(CGDR)」,当年迅速被国际 TREAT-NMD 组织接受,并作为中国国家的 DMD/SMA 注册系统。为了更好地做好注册登记管理,团队还派辛婧大夫专门去日本 Remudy 注册中心交流学习。

(3)由于 3 年内 1000 多例 DMD 注册量,以及精确的数据管理,CGDR 受到了 TREAT-NMD 组织高度认可。

(4)团队设立专人负责咨询电话及邮件,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庭的问题。

(5)在研究方面,设立多个研究小组,涵盖了 DMD 心脏、呼吸、骨科、营养、遗传、治疗等多个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MD 关爱项目一起,发起许多社会活动,让全社会来了解关爱DMD。

2. 促进其他「点」的建设

无论我们自己的「点」做的有多强大,对于全国的 DMD 患者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关键是需要建立全国更多研究 DMD 的「点」。为此,我们又做了一下工作:

(1)我们与 MD 关爱项目合作,每年召开一次「DMD医患交流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DMD康复与治疗国际研讨会」,邀请全国医生及研究人员参加,让更多的人加入DMD研究中去。

(2)与丁香园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合作,拟今年在全国组织「一个城市,一个大夫」项目,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在全中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均能建立一个 DMD 的诊疗「点」,这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从早期的筹备开始就吸引了国内外的注意,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ATM)杂志对项目进行详细报道,TREAT-NMD 组织及日本的 Remudy 注册中心对此项目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希望今后能将成功经验在国际上推广。

4.pic_hd.jpg

「网络」建设

1. 「点」与「点」之间的「网络」建设

罕见病的研究决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一个团队在战斗,而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团队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组织 DMD 学术研讨会议,让更多的 DMD 研究团队聚集在一起学术讨论,取长补短。加强每个点之间的联系,促进多中心研究,促进数据标准化及数据共享。

2. 「点」与社会「网络」连接建设

罕见病的研究,如果仅停留在患者与医生中间,那一定是失败的。需要全社会的认识与支持,所以必须接入社会的网络。

(1)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把中国 DMD 的现状与困难向有关部门反映,需要得到医疗保险,科研经费,特殊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

(2)需要民间团体(基金会、学会、患者协会及志愿者等)的支持与帮助,需要他们组织项目,需要他们募集项目基金,需要他们管理项目。

(3)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尤其在研究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分享先进的研究成果,参加国际多中心研究。

人生苦短,可是人为什么要活着?每个人都可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正是在与 DMD 孩子的相处之中,我找到了人生的快乐与真谛!人存在的真正价值是在于,能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最后,我还是要再次强调:所有这些罕见病患者,其实是人类自身进化的践行者。研究 DMD 疾病,帮助 DMD 患者,宣传普及 DMD 知识,促进政府及全社会来关注 DMD 家庭,这是我的职责与义务,也是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

捐款通道

罕见病患者曾经帮每个健康的你承担了患病的风险,现在你愿意救助他们吗?加入我们的蜗牛计划,拯救罕见病家庭!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捐款通道

3.pic.jpg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