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射阳医院“见死不救”事件真相

2013-01-18 17:19 来源:医师报 作者:武亚莉 张雨 耿璐
字体大小
- | +

近日,人民网江苏视窗和人民网分别发布了标题为“射阳医院疑见死不救 家属跪求仍无人过问”及“江苏射阳医院疑见死不救 出生仅89天男婴离世”新闻。此新闻发布后,立刻引发人们热议。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该事件中的医务人员,“见死不救”、“白眼狼”、“行为令人发指”等谴责之词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新闻转载数量一日过万。

《医师报》听闻消息后立即与当事医院医务科主任取得联系,发现所获信息并非报道所述。《医师报》记者在微博中澄清事实并呼吁网友尊重真相。而后,有媒体对此前报道进行澄清,“射阳事件”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然而,真相的转载量与呼应人数却不足数千。对比当初假消息传播的速度与数量,人们对事实真相的反应显得如此“迟钝”。如果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形象“被低下”等问题众多,假消息无疑是这些问题的直接“推手”。如何保证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已然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射阳医院”事件来龙去脉

12月15日,江苏射阳县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车上一对母子飞出十几米,母亲当场死亡,89天的婴儿送往射阳县医院……

12月18日,人民网江苏视窗记者王继亮以 “射阳医院疑见死不救 家属跪求仍无人过问” 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报道称“患者家属在CT室门外敲了20分钟,门才打开”等医生消极不作为信息。

同日,人民网以“江苏射阳医院疑见死不救 出生仅89天男婴离世”为标题进行转发。紧接着,微博上名为王于京的警察将标题改为“躲过了车祸,躲不过该死的挂号”,在微博又掀起一起转播巨浪。

12月20日上午,《医师报》在第一时间对射阳县人民医院进行采访,该院医务科赵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报道失真,男婴车祸很严重,医院当时做了CT并进行了抢救,医院有视频记录可调查认证。因未能及时到达现场,赵主任将人民网记者王石磊的实地视频描述调阅给我们,视频资料显示为当事医院进行了积极救治。《医师报》随后首次在微博上对事实真相给予澄清,一小时内转发近300条。

12月21日,新华社等各媒体以“婴儿送医致死,射阳医院监控还原事件真相”、“视频还原射阳车祸男婴生命的最后31分钟 ”等对事件经过进行还原,“射阳事件”真相水落石出。

假消息为何有“大市场”?

是什么形成了假消息恣意滋生的土壤?对此,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进刚认为,这与大众的思维模式有关。当前,大众普遍用一种感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看问题往往不以证据为根据,而以情感为根据。面对倒霉或可怜的人,大家都会认为他受了冤屈,便会轻易相信其所说。这种相信是基于感情基础而非证据。除了医疗行业事件,其他行业也如此。

而且,在信息爆炸的当前,媒体为争夺独家报道权及制造焦点,导致“炒作”事件不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教授吴夏勃向记者讲起10年前参加的科普文章写作讲座,讲课的资深记者在互动时便直接指出,炒作永远是媒体的主题。“这表现出当前我国媒体宣传的现状——不以对社会的影响为重心,而是以读者感受及噱头为传播点。另外,媒体中非医疗行业媒体占绝大多数,看问题的角度很可能从大众角度出发,他们对医生的视角不一样,可能发布对医生不利的、不够客观的言论。”吴夏勃说,目前无论在传媒领域或整个社会层面,都有一种普遍的浮躁情绪在作怪。

而对于假消息跟风报道,吴夏勃认为,跟风的大都是大众媒体,他们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一般是从大众甚至患者的角度进行报道,而网站为提高点击量,看到有噱头的文章便随意进行转载。这在社会层面体现为“看热闹”。加上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情绪化,不够理智,会造成更深的社会影响,总之与整个社会的素质都是相关的。

真相鲜有关注  医生“冷血”形象固化

记者发现,关注真相消息的人数量大幅度减少,与此前“假消息”转载量几万条相比,真相消息仅几千条转载量,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此,杨进刚拿出2010年的“缝肛门” 事件做对比,当时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而最终查明医生无过错并判决家属赔偿。但过了很久,仍有人拿“缝肛门” 事件作为反例批判医生的道德问题。“一方面说明假消息恶意传播造成了很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说明媒体后期对真相消息扩散不够。”

的确在近些年,医院及医生形象“被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吴夏勃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大众对医生、医院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认为医生就是冷酷无情。吴夏勃担忧,社会对医生、医院的这种“低下”形象会一直固化下去。

追溯缘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海澄认为,一方面,大众在骨子里对医生和医院有一种“怨气”,他们认为生病后理应得到及时、有效、公正的救助与治疗,不应支付过多的钱。而今自付费比例增大,处处存在医疗不公平、“过度医疗”,加上医疗队伍确实存在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让百姓对医院怨声载道。

另外一方面,社会上一些庸医的出现使得医生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电视、平面以及网络媒体充斥着各种神医、神药的广告,效果显著者寥寥无几,利益的驱使让他们不择手段,出现问题后损毁的乃是整个医生群体的形象。

此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徐丽认为,当前,由于医疗行业过于理性化的特质也使得医生在面对媒体时不知该如何表达;人文意识和思维的缺失可能导致医生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过于专业化,进而缺少人情味,进而可能使媒体、社会认为医生过于“冷血”。

如何重塑医生正形象

不可否认,当前整个社会对医生群体多少有些偏见,虽然他们还是大家眼中的白衣天使,但时常发生不和谐音符,甚至伤医叫好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发展、人们意识的转变、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浮躁的情绪似乎充斥在社会很多层面。因此,要想转变这种局面,绝不仅仅通过医务人员洁身自好、兢兢业业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社会更高层面的意识引导、观念转变。”吴夏勃指出。

对医院本身,徐丽认为,“医院层面应该打破自身闭关锁国式的管理模式,事态本事越透明越清晰,越是捂着盖着,越是会招来社会更多的猜忌。医院应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干些什么,呈现给社会更真实的医院。”

杨进刚则建议,媒体应当负起应有责任,当发生医疗纠纷或发生患者死伤事件后,先不能急于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应该用理性思维去分析事实真相及具体原因。无证据的感性推定,终究站不住脚。尤其作为一名记者,不能从单方面的描述就去报道,而应该在查明事实真相后再进行报道。

“只有这些恐怕远远不够,体制不改,医生形象很难提高。”杨进刚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医疗系统如同国家提供公共汽车(公立医院),医生在公共汽车上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汽车空间的局限、医生人数有限,让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感到压力。真正提高医生形象就是多增加公共汽车,或者让更多的医生去非公共汽车执业,提高医疗环境,患者感受服务质量,医生的形象也会随之升高。总之,不应片面要求医生提高技能、沟通及各种医疗服务,也应在宏观上对医疗资源进行调节。

链接

历年被纠正的“假报道”

缝肛门

2010年7月23日,深圳一名孕妇在凤凰医院顺产下男婴后,被丈夫发现肛门处有缝线。两家媒体同时以“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进行报道。后调查得知是助产士张某免费为孕妇做痔疮手术。最终查明医生无过错并判决家属赔偿。

八毛门

2011年8月24日,深圳儿童医院认为陈某孩子是先天性巨结肠,而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医生只开了8毛钱的石蜡油,孩子病情便“好转”。陈刚据此认为深圳儿童医院误诊,并向媒体报料。而后患儿在武汉同济医院仍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症”,最终陈刚向深圳儿童医院致歉。

茶水门

2007年3月19日,中新社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茶水发炎”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无独有偶,2012年央视7月29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男科门诊的秘密”,记者乔装患者拿绿茶当尿液到民营医院进行检查,同样得到了发炎的结果。最终也被证明是无稽之谈。

妇科甲硝唑事件

4月16日报道,24岁的小伙庆某被医生诊断为智齿冠周炎,并开了两种药——甲硝唑缓释片和头孢拉定胶囊,庆某发现药盒上“适应证”一栏写着妇科病便对医生处方进行质疑。后经核实处方合理,这种药既能治疗妇科病,也是牙科常用药。

医生“被杀人”

2012年8月,有媒体以《江苏吴江一医生刀捅2名患者家属》为题报道了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11病区发生的一起血案。在对监控录像核实后发现,医生是在被患者群殴的形势下为自卫而拿出小刀伤人的。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