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有著名的三宝,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一说是:图书馆、病历、名教授;而另一说则是:图书馆、病历、严格的住院医培养制度。
协和的图书馆是中国卫生部信息资料中心,上文献检索课是老师介绍说人家每年经费是2000万以上,可以买齐几乎所有有影响力医学期刊和医学图书。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性产业,牛逼的图书馆是一个好医院的基础。有人说这是钱的问题,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2000万/年的投入对于这个级别的医院,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是钱怎么花的问题。对于那些巨无霸医院们,每个省前几名的医院们,2000万还不放在眼里。 图书馆和数据库易得,如今网络时代只要想找几乎没有找不到的,但是优良的学术氛围则难得,重视持续学习的态度难得。
协和的病历保存也值得称道,建院至今所有病历完好保存,且每份病历要求之严书写之规范为业内翘楚,这为之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无论是名教授还是住院医师制度,都是协和最大的无形财富,一代代德艺双馨的医疗工作者言传身教带来的良好的临床教学传统,做中国最高的医院的使命感等等才使得协和保持在国内的顶级医院行列。 内科的查房和病例讨论制度这些的确都可以复制,但是真正复制得其精髓并坚持成为制度的还是少。和TOP10的学校毕业生几乎都有聊过,仅以本人接触到的有限范围而言,还是北京那两个学校这方面相对好一点。 使命感这些东西,说起来的确有些空洞飘渺,但是接触时能感受到那样的一种“做中国的医疗界的精英”这样的自我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律精神,不一样的气场。
更发人深思的是另外两宝:“名教授”和“住院医生制度”背后的含义。每个老去的协和人,都会像盘点财富一样,回味亲身经历的或者传说中的那些高年资医生的指导和教诲。这种指导和教诲,有业务上的严格要求,有思维方式上的循循善诱,有职业信仰上的坚定不移,以及如何面对病人,如何看待“床边的艺术”治病这件事。每个年轻的协和人,在跨入医院接触的那一刻起,也在寻找自己的理想可以生根依存的精神力量和氛围。
在对协和发展和管理有过深刻思考的董炳坤看来,“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也许正是原先得以成就协和的根本所在,因为这“三基”、“三严”,道出了临床工作的根本法则。
至于什么钱啊关系啊完全是浮云,有钱有关系的医院多了,离协和的距离也远着呢。靠钱砸几乎是不可能砸出来好医院的,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历史的传承,需要的太多了。。。
作为一个医生,没机会到协和待一待感受下,本人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