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上午9点30分,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对轰动一时的哈医大附一院王浩医生被刺身亡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李某某犯故意杀人罪,但因其犯罪时未满18岁,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一消息不由得让人回忆起今年3月23日发生在哈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那血腥的一幕: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残忍地将一把水果刀插进了王浩医生的喉咙,割断了他的颈动脉,后者虽经院方全力抢救,但仍不治故去。非但如此,这一惨案的报道经腾讯转载后,大部分阅读这一新闻的网友居然为此叫好,则更令广大医生齿冷。在惨案发酵扩散的那几天完全可称得上是中国医疗界被浓重阴影所笼罩的一段时间。
很多医生都在关注判决结果,盼望凶手得到严惩,以彰法律之严明、以悯亲友之苦痛、以平医生之怨气。正如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医生哥波子(廖新波)在微博中所述:“王浩案的意义重大,审判结果将会是我国系列伤医案的重要参照依据,称得上是中国司法案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如何判?这不仅影响到一个行业,也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如今判决槌已重重敲下,但余音仍需人们追索:造成这一案件背后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法律武器虽然以其严肃性和不可避免性发挥着事前震慑和事后惩戒的作用,但对于医患矛盾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
医生执业安全是医疗行为和谐有序的先决条件。早在2011年11月3日,丁香园就草拟了凝聚诸多医生会员民间智慧的《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并在不久前全文发表在American Jounal of Medical Quality上。
王浩案发生后,医疗界怨气沸腾,此一情况下,公安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诸多干扰医疗环境的恶性行为有了遏制的依据。但是就在前些时候,湖南衡阳、广东东莞仍然发生了致医生死亡的恶性事件。由此可见,仅靠这些手段,固然可降低医生受伤害的风险,但并非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事实上,想要从根本上化医患坚冰为一泓春水,只有将医改之路走到通、改到位。
时至今日,经济体量上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国,但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欠账不可谓不多。政府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也是一个长期低迷、至今仍未引起重视的指标。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
投入偏低,造成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城乡与东西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看病难与贵迟迟未得到缓解。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与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将怨气宣泄到无辜的一线临床医生头上。王浩案的凶手李某某在陈述中就提到,为了治病,家在呼伦贝尔的他曾多次往返哈尔滨,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金钱。加之其所患的强制性脊柱炎又属于较难治愈的疑难病症。最终,诸多因素导致了血案的发生。
就医生一方而言,目前的激励机制几乎无法体现医生智力投入。医生们为了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向“大检查”、“大处方”伸手要钱。而很多地方进行的医改试点也很难看以这一点为攻坚目标。殊不知,如果不从医疗服务的基本规律出发,不正视医生知识价值的核心地位,就难以激发医生的积极性。如此这般一方面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最终遭殃的还是患者。
据王浩案代理律师在微博中表示,家属已委托律师继续准备可能的二审。看来这一案件还难以终结。但是我们真心希望,患者伤害医生这种双输情形尽早划上句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