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来,我市建设了10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需要1800名全科医生,但实际上仅有800名全科医生在社区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市这个缺口越来越大——
徐倩是道里区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也是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的负责人。她原来所在的道里区寄生虫病防治院2007年经市卫生局批准,整体转型为道里区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倩经过培训后由一名专科医生转为了全科医生。转岗为全科医生后,徐倩感觉“真忙”、“真累”。
全科医生“管的事太多太杂”
徐倩说,她每天都这样循环往复,即使是休息日,如果有病人找她,她也需要赶到社区医院。
一家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究竟会有多忙、多累?
8月15日一早,记者来到了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约定的时间徐倩并没有出现,过了半个多小时,她才匆匆忙忙地从外面跑进来。见面后她告诉记者,她的家庭医生团队所负责的新城社区,有一位慢性病患者今天早晨去卫生间时突然晕倒,她早上直接去了病人家,所以与记者见面来晚了。
徐倩说,在她的日常工作中,这种突发的危重病人并不多。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服务内容主要是社区内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内慢性病患者日常病情的监控和医疗指导、公共卫生的健康干预与管理等。
在记者与徐倩交谈时,诊室外等待就诊的患者已经排起了长队。这些病人大多数徐倩都熟悉。他们有的感觉身体不舒服,来向医生咨询一下;有的来进行慢性病康复检查,从医生这里得到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指导。
患者中有一对年轻人,他俩说想最近要孩子,觉得应该检查身体,但又不知道需要检查哪些项目,想请徐倩提供一些意见。
一上午的时间,徐倩接诊了15位患者。中午吃饭时,徐倩的手机仍在不停地响。给她打电话的都是社区里一些常年卧床的慢性病患者,向她咨询有关用药的情况。
吃过午饭,徐倩和她的家庭医生团队到一名脑卒中患者家,为病人进行针灸康复治疗。这名患者半年前得了脑卒中后遗症,在医院进行了一个月的康复训练后,被转到了社区卫生中心。由于行动不便,徐倩和她的家庭医生团队每次都是上门为这名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大爷,今天有没有不舒服?我们先给您测一下血压吧。”一进门,徐倩就热情地和躺在床上的病人打招呼,团队的全科护士则开始给病人量血压。知道自己的血压正常后,躺在床上的患者呵呵地笑了起来。
“大爷,您最近吃什么降压药?一天吃几次?”病人的每一次回答,徐倩都认真地记录。“通过不断询问和观察发现病人的问题,然后我们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譬如这个病人有高血压,我们就会在看诊时测血压,询问他的饮食情况,对于服用的药物是否适合等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方案。”徐倩说。
在给病人针灸的过程中,徐倩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一直在和病人聊着家长里短。徐倩告诉记者,病人长期卧床与外界隔离,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家庭医生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要关注其心理变化,从而进行有效的追踪管理。”
徐倩告诉记者,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生病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医院,而是当医生的朋友。在向医生朋友咨询后,病人会选择是去医院就诊,还是自己买些药吃。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其实就应该成为社区居民的医生朋友。
下午,徐倩又走访了社区内的两户慢性病人。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已是下午4时。她没有休息,马上将下午采集到的病人信息录入电脑,完善病人的健康档案。徐倩说,她每天都是这样循环往复,即使是休息日,如果有病人找她,她也需要赶到社区医院。
徐倩在这一天里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全科医生每天的工作状态。他们说:“全科医生可能是当下哈尔滨最忙碌的职业,因为要管的事情太多、太杂。”
招不满编制全科医生成“稀缺资源”
这样重的工作量让李桂森感到压力巨大,他只能聘请一些从大医院退休的医生来“顶缺儿”。
全科医生为什么会如此忙碌?答案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全科医生太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5个居民社区36000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辐射范围达7.76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这样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配备43名卫生服务人员,而实际上目前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为30人,其中全科医生只有9名,所以他们每天都处在超负荷工作中。
缺少全科医生并不只是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存在全科医生编制无法招满的情况。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国家规定,平均每1万人应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2名,据此标准测算,我市城市人口为495.2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的因素,我市至少需要5000名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这其中需要全科医生1875人,公共卫生医师625人,社区护士1875人,管理人员625人。而实际上,目前我市经过全科医生业务培训的只有800人左右,实际人数不足所需人数的二分之一,正是这种供需矛盾让全科医生成为了“稀缺资源”。
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全科医生的缺少,直接导致现有的全科医生的工作量过重。安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桂森告诉记者,由于门诊量连年增加,社区卫生中心又招不到有资质的全科医生,工作中他们不得不把一个人当成几个人用,加班已成了社区全科医生的家常便饭。
“虽然我们中心的医护人员编制有65人,可是实际在编的医护人员只有36人。编制不满的主要原因是中心招不来有资质的全科医生。每次主管部门组织全科医生培训,我们都派人参加,但这种培训一般都需要两年以上时间,对于我们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李桂森说。
记者了解到,安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为社区内73000多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其中有10000多名慢性病患者需要家庭医生团队定期入户服务。这样重的工作量让李桂森感到压力巨大,他只能聘请一些从大医院退休的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来暂时“顶缺儿”。
5年+3年 培养一名全科医生挺难
培养一名全科医生需要8年,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全科医生的概念挺新。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确定,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为“5+3”,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的时间表来培养全科医生,我国第一名符合规定的全科医生最早也要在2019年才会出现。据有关人士推算,全国如果完全靠医学院校重新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来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至少需要10-20年的时间。
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处长田英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是由于全科医生的概念比较新,而培养过程又相对较长,所以,全科医生不足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普遍。”
可以说,5+3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让卫生管理部门措手不及。田英杰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国家提出的“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指导思想,市卫生局先对42家一级医院进行资源整合,把一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全部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来,同时要求19家三级医院和22家二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全部由领办医院派出。除此之外,还有18家企办医院领办或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田英杰看来,这些医疗机构中的医护人员是最接近全科医生的人。“他们首先都经过了5年临床医学的本科教育。其次,他们中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具有3年以上的临床经验。他们唯一缺少的就是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为这些转岗的专科医护人员,安排了500学时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从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到全科医疗基本内容,为社区卫生人员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对这些转岗医护人员开展精神卫生管理、高血压等五种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管理、计划免疫管理及应急处理等专题培训,使他们更适应全科医生这一角色,以此解决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似乎可以解决全科医生不足困局的举措,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存在偏见医生不愿从“专”变“全”
一些专科医生不愿转为全科医生,是因全科医生工资待遇较低,难与综合性医院的医生相比。
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全科医生”这件事儿,以前从未听说过。
在道里区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向前来就诊的10多位患者询问是否知道有全科医生,几乎所有人都回答“没听说过,不知道全科医生是干什么的”。还有一位中年患者反问记者:“你说的是农村的赤脚医生吧?”
正在输液室里输液的陈大爷说:“这里看一般的病还是可以的,也挺方便。但真要是有了大一点的疾病,这里的医生就扛不住啦!还得去大医院,那里的医生才专业。”
在老百姓对全科医生这一职业普遍不了解或存在误解的同时,专科医生们对这个职业也存在困惑与偏见。一些医生普遍认为,只有水平较差的人才会去基层社区;那些有多年经验、水平也不错的到社区医院工作的医生不仅屈才,而且“有点傻”。
正是缘于这些误解,市卫生局在组织专科医生转岗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医院的专科业务骨干不愿转为全科医生。他们看来,转为全科医生后,不仅对今后专业发展不利,同时在职称晋级等相关待遇方面也会受到诸多影响。
针对一些医生出现的这些想法,道里区卫生局副局长赵鸿鹏很惋惜:“很多人认为专业水平不好的医生才去当全科医生,医道不精的医生才去社区医院,这实在是对全科医生这一职业的最大误解。事实上在国外,全科医生属于中高端医学人才,从我国目前确定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上也能看出,全科医生的培养时间要大于专科医生,可看出国家对全科医生的重视程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专科医生不愿转为全科医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社区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很难与一些综合性医院的医生收入相比。
增加收入全科医生不足将彻底改观
全科医生可通过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获得报酬;绩效工资分配也将设立全科医生津贴。
目前,《黑龙江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实施。
《方案》规定,全科医生不仅可以按相应的职务及专业技术职级领取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还可以按照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和与居民签订的服务协议获得报酬,也可通过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获得报酬。也就是说,全科医生要与辖区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服务人口越多,看病越好,收入也就越多。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全科医生等承担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
采访中,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随着政府对全科医生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全科医生美好的发展前景,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全科医生这个行业中来。届时,我市全科医生配备不足的局面将得到彻底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