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生到医生

2012-08-14 10:06 来源:丁香园 作者:militarydr
字体大小
- | +

昨天,医院宣布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招录工作结束。作为首批毫无实权却不得不始终唱黑脸的“民选评审”,我们长出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
 
医院尤其是主要城市的热门医院人员招录自然充满了肮脏的权、钱、利交易,但这些现实和体制下不可避免的重重黑幕我们无能为力,也没有兴趣来曝光。我们今天准备以过来人和“评审老师”的角度与年轻的医学生们交流,希望能对大家的成长有所助益。
 
医学生
 
非常遗憾,今年没有本科生的指标。但在我们看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实际并无根本区别,大家在临床医学意义上都还是学生,都还是“门外汉”。
 
我是首次参与新毕业研究生的招录评审, 50多位外科学硕博士毕业生“主审”下来,老实说,与自己的预期相比,存在较大落差。
 
来自某校3名8年制学生是“组团”来的,专业方向为普通外科,其中一人是师兄的学生。我们给他们的题目完全相同:一份肝癌的电子病例,要求纠正病历中的基本错误、就病历及临床检查提出自己的诊断方向、就诊断提出自己的初步治疗意见、就诊断疾病现状提出个人的观念或研究倾向。考察内容包括临床基础、影像学、手术学、临床研究。
 
遗憾的是,3名博士均不知如何修改病历,全部未能阅读US、CT、MRI、核心临床检验,诊断方向全部出现明显偏差,全部不知术式选择,观念和研究方向更无从谈起。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你们的博士学位是从哪来的?
 
3位博士对我们的考核内容颇为不满,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将考察重点放在理论和研究上,其中一人反复强调了其毕业学校和导师的“著名地位”。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招的是医生。最终3人愤怒地结束了考察。
 
事后我曾致电师兄,一贯精于钻营且深得老爷子宠爱的大教授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带的10多名硕博士生半数连名都叫不上来。他的学生基本上是师兄带师弟,有的干脆外包:“现在的学生哪像我们那会,上网、谈对象、搞Party才是他们的专业!”似乎他也有一肚子怨气没处撒。
 
1名来自南方某大学的博士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名35岁(看上去比我们还老)博士的第一学历仅为专科,然后通过自己14年的努力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但受第一学历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才北上“碰碰运气”。虽然他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临床基础与大家的要求仍有差距,但其坦承、认真、刻苦的态度和长期不懈的坚持得到了全体评审的高度评价。在大家的坚持下,他最终成为唯一“免费”录用者。
 
硕士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有点谦虚,或者说是自卑。或许是听多了“无博士学位免谈”的传言,他们总会习惯性地补充一句“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取得博士学位”。与多少有些感觉良好的博士们相比,硕士们明显底气不足。
 
在我们接触到的50余名新毕业硕士生中(本校连读生不归我们管),一半以上的临床基础并不次于博士,均具有良好的外语和初步的临床科研能力。或许10年以后中国将不存在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但这是我国教育制度和社会现实造成的,与学生无关。但博士们存在的问题在他们身上也大多存在。
 
今日国内医学生整体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研究生尤为显著。这自然与现实医学教育环境恶化有关,但根本的问题仍然是学生集体自律和刻苦态度缺失,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对就业竞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等。
 
在很多人眼中学历和学位是一名医学生档次、能力、地位的标志,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许能反映它的“合理性”。但对于一名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而言,不论学士、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都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大家的医生之路绝不会因为博士学位而顺理成章,也不会因为学士学位而永无出头之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勤奋者。
 
待遇
 
我们所接触到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提及自己未来发展,最为关注的是待遇,甚至有同学提及“我们一起毕业的同学在XX地方的工资都在6000元以上”、“在这种地方一个月没有1万块怎么活?”。显然,他们从人事和人力资源部门得到的结论低于他们的预期。准备以人才身份获得高待遇的博士们,更显失望。
 
追求待遇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可厚非。但这种追求如果脱离了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现实,不仅得不到自己的期望,还容易出现其它问题。
 
目前国内医生的真实收入情况并不是什么秘密,虽然不同地区、城市、医院等级和专业有所差异,但整体还是要高于多数非医学行业。以XX市为例,住院医师在0.35-0.55左右,主治医师在0.55-1.0左右,副主任医师1.5-2.0左右,主任医师3-5.0。其中外科约为内科的150%(主治医师以上),科主任通常是收入最高医生的2-5倍。住院医师在所有等级医院都差不多,工资是收入的主体。而对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工资则可忽略不计。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多数医院实行了“绩效”。不管与“绩效”直接挂钩的待遇是否符合医德规范,是否合法,都与医生的能力直接相关。同一医院、同一科室、同一职称医生的收入也可相差2倍以上,主任医师也可能低于主治医师。
 
不难看出,医生收入水平与医院和专科地位,个人职称和能力相关,其中决定性因素是能力。追求高待遇需要更多的坚持,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忍耐。我想,了解职业的特点对每位新入行者来说,都是必须的。中国有“水到渠成”之说,了解了所从事职业的现实和发展规律,或许能理顺自己的思路,心平气和地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成长
 
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陈旧得早已发霉。但正是这个腐烂的话题,至今仍困扰着无数青年医生。
 
我国的教育模式是理论型的,说得好听点是“科学家式”,难听点则是“书呆子式”。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临床医学虽多了个“Clinical”,也未能独善其身。大家在5-8年甚至12年间翻烂了一大堆大部头,算得上满腹经论。然而,等到朋友们满怀信心地在医院一“临床”,不管你是学士还是博士,绝大多数会“倒床”__我们当年也一样。
 
临床医学未必是最复杂的自然科学,但它人命关天,所以医生是这个世界要求最高的职业。也正是这个原因,欧美国家的医生教育和培养周期长达10多年,部分国家达16年还需要“双博士”。尽管受历史和现实影响,我国医生的平均受教育和培训期短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职业门槛也为世界最低。但这种现实正在迅速改变:10年前还是本科吃遍天,而今早已硕士寸步难。可以预见,对于新医生来说,未来面临的冲击将会“史无前例”。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新毕业朋友整天抱着教科书,对教材的版本在意不已。
 
实际上,不论哪一级的教材,都是最基础、最简单甚至是过时的,它们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全靠教科书,我相信什么病也诊治不了,什么病人也对付不了__何况还容易被打上“书呆子”的标签。
 
新医生需要准备的主要参与书应该有国内最权威的内科学、外科学、诊疗常规和药物手册,切忌一上来就XX外科学,XX内科学之类的专科专著。年轻医生首先需要使自己成为一名理论装备上的全科医生,然后通过1-3年轮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现实中随处可见内科常识缺乏的外科医生和外科原则一窍不通的内科医生,这些人整天忙于请会诊,医院里到处都是他们“辛勤”的背影。尽管他们可以专科“自慰”,但在无休止的白眼和低三下四的窝囊中,体现的正是其初入医道时的“专注”和“专科”。
 
每年我们都能听到“老DX们难道不知道LZ是博士?博士还需要轮转?”新毕业的硕士博士们不理解,也很委曲。
 
实际上,不论什么毕业,都是一张白纸。如果一头扎进专科,尤其是外科,很快脑子里就只剩下与庖丁无二的技能而掉进一亩三分的陷阱中,最终成为窝囊废。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门类,虽然临床医学越来越专,越来越尖,但对医生的要求却是日渐系统、综合、全面。而轮转则能在专科训练之前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轮转可以基本了解各主要专科和系统的规范,做到内外、临床与辅助、实践与实验的统一,使自己未来在专科中如鱼得水。
 
只能写到这了。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祝愿青年朋友们把握住有限的时光和并不常在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和超越梦想!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