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累心也累 医务人员的六座大山

2012-08-09 17:45 来源:中国健康界 作者:白 宣娇
字体大小
- | +

24小时无休,要随叫随到,有大量教学、科研工作要做,更有令人头疼的医患关系要处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的医生,在外表光鲜的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引起医生职业压力以及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工作强度大  医生“很累”

接受中国健康界记者采访的专家和医生,都认为工作强度大是造成医生职业压力很大的重要原因。

2010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28%的医护人员有焦虑、烦躁感,12%的医护人员患有抑郁症。80%的医卫人员有疲劳感、40%以上的医卫人员缺乏工作中的成就感、28%的医卫人员有焦虑感、烦躁感,还有12%的医护人员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医生抑郁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陶然指出,“造成医生抑郁的原因一是医生工作压力很大,强度高。”

陶然说,中国字“忙”,忙就“心亡”。

“我们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加班是家常便饭”。北京三甲某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王明(化名)说,在ICU我管2个床位。因为ICU病人的疾病重,一个ICU医生管一个病人,一天下来都很累。

“我们医院设了很多学习机会,但全部是在中午——午餐会,每天都开午餐会,因为其他时间大家都没有空,不知道下午谁又在收病人,有时候收病人可能要忙到8点多,都干不完那个活。”党为民调侃道,“有一段时间我吃吉野家吃到怕啊,望风而逃。”

工作成就感低 缺乏“幸福感”

六六在《心术》中写道,成就感,这个东西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它让你觉得活得有价值。

“医学是一个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人际关系对这个职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大的医疗环境不是特别的理想,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陈华认为,这和医疗行业外在的职业特点有关。

在她看来,选择做医生的人,个性特点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自律性非常强,是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成就动力的。但是他们面对的又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医护群体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遏止的因素,会影响他的职业成就感。

王明也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刚进入ICU的时候,个人的职业成就感是很低的。

“从医学院进入医院的时候,觉得当医生就应该是救死护伤。在医院遇到很重的病人,刚开始没有抢救过来,也是感觉特别的失败。”王明说,我觉得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知识,又费了这么大的劲,最后还是没有把病人救活。

随着对疾病了解越来越深入,王明知道,自己尽力了但没有治好病人,也是由于疾病原因本身以及医学发展限制造成的。

职业成长需医生“不停学习”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等人的研究显示,医疗行业是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成才。在整个医疗实践中,医生要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承担较大风险、责任和社会期望,这也是造成医生执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医生压力大和他个人职业成长是有关系的。”陈华对中国健康界记者说,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职业压力会更大。“能在三甲医院做医生的,首先都是在学校里面经历了无数轮的PK,然后留在了这个大医院。大医院里又都是高手云集,在这里能够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做很多医学、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王明也表示,医学的发展是有限的,但又需要医生不断学习,否则就跟不上“医学发展的节奏”了。

“职业成长也是一个因素。”别怀玺表示,医学的职业是永无止境的,要不停的学习、提高,稍微一停就落后了。

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治疗理论,每天都在有,所以你要不断的更新。别怀玺说,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体力透支的时候。

“像我学工科、理科的同学,没有出来学习的了,但是我们还得学习。像我这么大年纪,碰到新的知识,还是个学员,还得在底下认真听。”别怀玺无奈地说,“这就会让你有一种疲惫的感觉。”

中山医学院教授谢汝石认为,这样的职业状态也是必然的,因为医学行业本身就需要很多学习、培训,背负比别人要多很多的学习任务。

“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只有你准备充分了,才能游刃有余。”他说,“所谓‘艺高人胆大’,准备充分了,压力就会小一点。”

特别是年轻医生,谢汝石指出,很多疾病的情况是靠医生的能力和经验去判断的,年轻的医生因为接受磨练少,对事情的判断肯定不如做的时间长的医生,他们需要学习的更多,压力更大。

与付出不成正比 工作收入低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全国所有的8年制医学博士,初次就业的起薪普遍不高,能拿到7000-9000元每月的仅局限于很少的几家医院;而95%的调查对象的收入水平为3000-7000元之间。

“这对于8年制年资其他科目博士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在上海,学经济管理、IT的博士,初次就业早就是五位数的月薪。”谢汝石说,“我一直反对这种做法,作为八年制的医学生,在学习、高考时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现在,在他们刚出来工作最需要钱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个最大的打击。”

“如果国内的医生收入像国外医生那么高,也不会焦虑。”陶然表示,患者看门诊,按医保水平,一小时是98元。“上学上了十几年,干临床也这么多年,还不如卖小商品收入高。而在美国看门诊,最少也要三百元。”

陶然指出,医生收入低会带来烦躁感,作为普通人,医生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生活。

“其实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像社会上想象得那么高。”王明也无奈地说,“患者一直认为医生收红包,不收红包就不好好治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医生只要站在那个位置,都会尽心尽力的给患者治好病。”

“就像六六在《心术》中写的一样,”在北京某社区门诊工作的李云(化名)表示,医生拿的是卖白菜的钱,干的是卖白粉的命。

患者对医生的期望过高

丁香园之前做的一个调查显示,80%的医生表示,医患纠纷是他们压力的一个主要来源。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王明这方面的感受很深。“社会期望的压力是很大的,大家都希望妙手回春。”王明说,愿望是好的,但是医生的医术是有限制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谁都不能违抗,即使医学水平再高,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治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王明举例说,期待长命百岁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医学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帮那些该留住生命的人留住生命。

对此,党为民也有相同的感受。她举例说,一些病人家属觉得只不过是体温比较高或者是血常规比较高,以为进医院打个两三天的点滴或者是吃一些药就好。但到了医院住一两个月还不见明显好转,于是认为医院和医生有问题。

“其实他不知道这个症状的指向表象,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很高。”党为民指出,一些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住院很长时间也不见得好,甚至还会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患者家属就会表现的比较激动、冲动、激越。“这就是超乎于医疗水平之上的一些要求了。”

社会焦虑的负面影响

不过,在谢汝石看来,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焦虑的表现。而陈华指出,媒体报道对医生情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医生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医生都是在尽力治好他们的病人。”陈华表示,当他们在竭尽全力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却看到自己的同伴受到伤害,这些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老怀疑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防治院心理科主任别怀玺也认为,整个社会气候、舆论环境都有问题,整体的感觉很不好。

“我刚工作的时候觉得还挺好的,现在不这么认为了,现在看到的都是社会阴面,医生被袭击,有的把命都搭进去了。”他说,“我们的职业现在太危险了”。

党为民表示,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始于2000以后,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患者把因医药费支出产生的焦虑转换到医务人员身上有关,医护人员已经开始代社会医疗制度受过。

“而民众把对社会医疗体制的抱怨、焦虑转到直接为他们服务的群体上,也就是医生。”党为民说。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赵旭东赵旭东认为,医护人员群体在生理、心理、意志力三方面存在着超压的状况。

生理上,医护人员是体力与心力付出很大的群体。心理上,医护人员要有很好的同情心、同理心,医务工作时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同时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记很多东西,快速摄取、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这些都很容易让医护人员的心理处于疲劳状态。意志力上,医务人员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执着的敬业精神;为了跟上医学科技的发展,还需要不断补充学习,进行大量的阅读。这些压力加在一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赵旭东指出,当这些内在的压力与外在的环境压力结合在一起时,希望医务人员能像超人一样坚强是不现实的。毕竟,医务人员也是人。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