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黄帝内经素问》是古代中国轩辕黄帝的医学巨著,于公元前约2600年问世,书中是这样描述心脏和循环的:血液周而复始循环流动、永不停息。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古代埃及人已经理解了心脏对于延续生命的重要意义。英国伦敦,威廉·哈维医生是生物界开始第一个运用实验验证假说的人,早在艾萨克·牛顿之前数十年,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具有里程碑式的医学巨著《心血运动论》,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血液循环以及心脏的功能。
十八世纪以及十九世纪初,心脏病临床表现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772年,法国医生威廉·赫伯登首先描述了心绞痛的典型症状,继他之后,由Warren撰写的关于心绞痛的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第一期第一篇上。1785年,英国内科医生Withering描述了洋地黄在水肿、强心、减慢心率等方面的治疗作用。另外,直到Brunton医生指出亚硝酸异戊酯可用于治疗心绞痛之前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并无有效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问世。1819年,法国著名教授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显著提高了瓣膜性心脏病的诊断,而心脏体检也因此而简化。
诞生
伴随着二十世纪三个伟大发明的诞生,一场技术革命席卷了整个医药界,这三个发明都对心脏病学的诞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第一个是由Wilhelm Roentgen于1895年发明的X-射线诊断,Wilhelm Roentgen是一名德国物理学家,因为X-射线的伟大发明而荣获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早期的X光片能显示心脏大体轮廓,其显示的心脏大小及形状引起了内科医生极大的兴趣,随后X射线透视被用来评估心脏的运动功能。另一个伟大发明是实践性、非侵入性的血压测量,这里面又有两项重要的发明,其一是由Riva Rocci于1896年在意大利都灵发明的血压袖带,其二是由俄国人Korotkoff于1905年在圣彼得斯堡发明的在血压袖带基础上联用听诊器测量血压法。第三个伟大发明是由荷兰医学家Einthoven于1902年发明的通过体表检测记录心电活动的心电图,早期体表心电图主要用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由于这项伟大的发明,Einthoven也收获了一枚诺贝尔奖。在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以上三个发明的内科医生就是第一代“心脏病学家或循环学家”。
19世纪时,有动物实验显示,结扎狗的主要冠状动脉后,狗会很快死亡,受此实验启示,医学家们想到,人类急性血栓性冠状动脉闭塞致人死亡的原因可能与此相似。1901年,维也纳医生Krehl首先描述了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会出现胸痛,还描述了冠脉闭塞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且指出不是所有的冠脉闭塞都是致命的。Krehl似乎是第一个描述胸痛与冠脉闭塞有关的医生,或者是最早描述者之一。1910年,基辅医生Obratzov与Strazhenko记录了5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信息,报告称,急性心梗患者可由过劳或情绪激动而诱发。芝加哥医生Herrick是第一个描述心梗后心电图动态变化的著名医生,他曾经提醒英语国家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生物化学以及实验病理学的发展对后来心脏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1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Adolf Windhaus描述了人类主动脉胆固醇斑块沉积,1913年,两个年轻的俄国人Anitschkov与Chalatow实施了心脏病学早期历史上著名的实验,他们给兔子喂食大量含胆固醇的食物,使兔血清胆固醇浓度升至约1000mg/dl,结果,这些兔子的主动脉都形成了内含胆固醇的斑块沉积。这两个重要发现引申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形成学说。
至此,现代心脏病学在欧洲诞生了,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早期
心脏病学很快发行了自己的杂志,成立了自己的学术团体,而这两者是任何一个独立医学专业所共有的特征。1908年,法国《des Maladies du Coeur》杂志与德国《Zentralblatt fur Herzkrankheiten》杂志开始发行,1909年,第一个英语杂志《心脏》终于宣告诞生。1916年,意大利心脏病学杂志《Malatti du cuore》开始发行,1925年,《美国心脏病学》杂志诞生。1980年,为了欧洲大陆以及全球利益,《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开始发行,1981年,《国际心脏病学》杂志开始发行。现在,在医学索引上已经有114个类别的心脏病学杂志赫然在列,在线杂志数量更是迅速增长。
1922年,英国心脏病学俱乐部成立,并于1937年改为英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成立于1924年,德国心脏病学会于1927年成立,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以及瑞典心脏病学学会分别于1934、1935、1937、1948年成立。在美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心脏病学组织,即成立于1949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后来,各心脏协会/学会组织都认识到心脏病学的研究需要资金的资助,各协会都成立了基金组织以提供必要的科研基金。政府部门也开始拨款支持心脏病研究。美国于1948年成立了国立心脏研究所(现在的美国国立心脏、肺和血液学研究所NHLBI),开始进行大量心脏内外的研究。制药公司看准了开发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科学利益和经济利益,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心脏病学的研究。
心脏导管介入技术
1929年,德国埃伯斯瓦尔德泌尿外科住院医生Werner Forssmann在自己身上实施了第一例心导管介入术,他当时的目的是想找到往心内注射药物的新方法。他的上级医师认为他在作秀,禁止他在任何人身上实施心导管手术。心导管介入技术起初只是一种研究,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诊断工具始于1941年,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贝尔维尤医院Andre Cournand(在此之前曾是法国肺生理学家)以及同事Dickinson Richards完成,他们系统全面地观察了每一例心脏病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他俩以及Werner Forssmann分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60年,心血管导管介入术在工业国家的大部分大医院开展开来,且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心脏病诊断工具。
心导管技术的发明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出现,包括临床电生理学、经导管心律失常的治疗、起搏器以及后来的体内心律转复除颤器、用于伴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双腔起搏器以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冠脉造影是在逆行左室插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是由Sones于1958年在克里夫兰偶然实施的,后来Sones对冠脉造影进行了改进。冠脉造影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Gruntzig以及同事(于苏黎士)指出,冠脉造影对于选择冠脉旁路搭桥手术的患者以及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发展是很关键的,随后发明了腔内支架、并改进了其它经皮冠脉的介入方法。
科学基础
心脏病学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始终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一个临床学科。19世纪后期以及20世纪,包括慕尼黑的Frank、伦敦的Waller和Starling、克里夫兰的Wiggers等在内的杰出科学家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理解心电活动及心脏的泵功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心脏收缩刺激以及前负荷、后负荷、收缩频率等的变化效应将体内心脏活动与体外心肌收缩有机统一在了一起。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扰乱了正常的人体生理过程。
近来,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i)血管壁内皮细胞及其它成分的结构、功能以及功能不全;(ii)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血小板表面的离子通道与受体的结构与功能;(iii)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收缩蛋白以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化学性质。现在,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已从分子机制水平得到阐明,分子异常的基因遗传基础也得到了更多的说明。这些进步对心肌病以及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都已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