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剑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医疗管理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主要著作有《中国式医患关系》(红旗出版社)、《谁在妖魔化医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严重伤害医务人员的案例陡然多了起来,这不仅干扰了医疗场所的正常诊疗秩序,对医务人员从医积极性也是一种极大的打击。然而,一些媒体在报道此类医疗热点事件时,立场多有偏颇不专业的地方,甚至有些媒体似有博眼球博发行量之嫌。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锋长期从事医疗领域的报道,从他的作品集《中国式医患关系》以及《谁在妖魔化医患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医疗报道以及他的立场与观点兼具深度与角度,同时也有力度与温度。为此丁香园特地邀约白剑峰做一专访,供大家了解,在一名资深记者眼中,当下的中国医疗报道、医改以及医患现实是什么。
丁香园:读了您的《中国式医患关系》以及此前的《谁在妖魔化医生》,感觉您的作品不但有灼热的温度,而且有独特的角度。在医患关系紧绷的当下,从事医疗领域报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初衷让您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
白剑峰:我在人民日报从事医疗卫生报道已经15年了。作为一名记者,能够长期坚守在一个领域,是需要耐得寂寞的。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这是必要的“修炼”。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总是替医生说话?我说,替医生说话和替患者说话并不矛盾。因为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如果医生都没有尊严,患者何来尊严?我既维护医生的利益,也维护患者的利益。我尊敬医生,但并不为医生护短。所以,准确地说,我是沟通医患双方的“桥和船”。我只为真理和正义说话,而不是任何一方的代言人。
丁香园:在丁香园论坛中,我们观察到,很多会员对当前一些媒体的医疗报导颇有怨言,甚至认为媒体的偏倚报道是造成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在您看来,中国从事医疗报道的记者从业门槛是不是太低了?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应当如何报道医疗领域内的纷争?
白剑峰:很多人认为,医患关系恶化,都是媒体惹得祸。其实,这是一种情绪化的观点。应该说,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而不在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当然,在市场化的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偏爱医疗卫生界的负面新闻,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从总体上看,主流媒体还是能够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的立场的,它们是医患关系的稳润滑剂、社会情绪的压舱石。比如,在“八毛门”事件中,虽然部分媒体的报道在初期严重失实,但最终还是还原了真相。这说明,媒体越发达,追问真相的能力越强,纠偏纠错的能力也越强。记者和医生一样,也是一个良心职业。我相信,媒体是社会的公器,绝大多数记者是有良知的。历史是公正的,人心是公正的。少数记者故意歪曲事实、妖魔化医生的行为,是成不了气候的。
丁香园:最近一段时间,针对医生的暴力伤害事件似乎陡然多了起来,影响也非常大。对于这些事件的观点和评价,普通民众和广大医生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比如哈尔滨戕害医生事件中,很多网友读了新闻以后,很大比例的人对此的感受居然是高兴。对这种情况您作何评价,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白剑峰:近年来,医患暴力冲突愈演愈烈。尤其是哈医大医院杀害医生事件发生后,有人居然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深思的。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的长期积弊未除,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这里既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还有情绪因素,原因非常复杂。医疗行业是一个窗口行业,也是一个最容易点燃负面情绪的地方。很多患者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把对社会的愤懑和不满,一股脑发泄到医生身上。因此,医生成为体制的替罪羊。他们代体制受过,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委屈,这是不公平的。
丁香园:每当医疗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多医院往往会对医生下封口令。据我们了解,有些媒体因为找不到可供采访的医生,而不得不在报道中大篇幅展现患者一方的话。对于这种情况,您对这样的医院有何建议。另外,医生就突发医疗事件接受记者采访时,应当注意些什么,您有什么建议?
白剑峰:在突发事件面前,很多医院由于缺乏危机应对训练,往往选择沉默不语,绝不接受媒体采访。相反,患方倒是积极利用媒体,不断召开“新闻发布会”,争取社会同情,哈医大二院“天价药费”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其实,在公众看来,沉默就是默认,无语就是无理。因此,我希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医院要争夺第一话语权、争夺第一解释权、争夺第一评论权,用事实说话,获得广泛的舆论支持。在负面声音面前,只有及时发出正面声音,才能平衡舆论,削减负面新闻的影响力。
丁香园:对于中国式医患关系的死结,医政机构、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努力,您认为当下各方亟待迈出的第一步分别是什么?
白剑峰:解开医患关系的“死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医患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患者来说,要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理解医生的职业压力。从医生来说,要体谅患者的艰辛和不易,用心和患者沟通。但是,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快推进医改,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用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来理顺医患关系。
丁香园:最近有消息称,北京市公安局全面部署医院警务工作室建设工作。按照部署,警方将在在全市首批50家医院53个院区设立警务工作室,会同医院共同做好院内秩序维护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您对这一做法怎么看?
白剑峰:当前,医患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在医院设立警务室,用警力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既是保障医生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需要。然而,从医患关系的角度看,这是令人颇感悲哀的事情。医院本应是世界上最安静、最和谐的地方,如今却不得不戒备森严。虽然此举对暴力犯罪具有一定的震慑力,但并非高明上策,而是无奈之举。事实上,只有从制度上消除医患对立的根源,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让医患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谐。
丁香园:我们注意到,对中国医疗改革的未来方向,有市场派和公益派之别,您认为哪一派的观点更靠谱?理由是什么?您又是哪一派?
白剑峰:关于医改如何改,学者的观点各异,出现了所谓的“市场派”与“政府派”之争。我的观点是,医改必须尊重两个规律:一是医疗卫生规律,一是市场经济规律。所以,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派”。
医改方案强调: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但是,这句话常常被曲解,很多政府官员只看到了政府主导,而忽视了市场机制。或者说,他们只熟悉政府主导,而不熟悉市场机制,所以常常喜欢用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而忘记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例如,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劳动力的价格要与其市场价值相符。但是,目前医疗技术劳务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由此带了很多弊端。可见,我国医改最大的问题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被忽视和弱化。
有人认为,在医疗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所以政府必须出手。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无法解决卫生资源供需的总量平衡。比如,偏远山村,地广人稀,没有人愿意投资办医院,这样的赔钱生意必须政府去做。但是,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拒绝引入市场机制的理由,因为医疗卫生行业再特殊,也不应不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医疗产品有三种:一是公共产品、二是准公共产品、三是私人产品。而私人产品主要靠市场提供。政府解决公平问题,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非市场竞争领域,不能和社会资本争利。政府应该做什么呢?制定平等竞争的规则,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医疗市场,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总量。凡是社会资本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就不应排斥市场竞争;凡是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恰恰才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应体现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而不是争夺高端医疗市场。
丁香园:如果方便的话,能否站在一名记者的立场上,评价一下中国的医改现状?
白剑峰:医改三年,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增加,全民医保、基本药物、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但是,公立医院改革没有触动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当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已经不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了。这就需要有一盘棋的战略思想,需要周密的顶层设计,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认为,医改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激励相容的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医改的主力军缺乏改革的动力,任何改革都无法成功。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以下改革尤为迫切:一是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让医生获得体面的“阳光收入”;二是解放医疗生产力,让医生从“单位人”全部变成“社会人”;三是合理确定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的数量。四是借鉴台湾经验,制定抵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
丁香园:作为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会化网络,在改善中国医患关系,帮助中国医改顺利推进等方面,您对丁香园有什么期待,或者说丁香园可以做些什么?
白剑峰:丁香园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网站,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欢迎。希望丁香园能够更多地反映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呼声,维护医生权益,为推动医改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