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做个好医生

2012-04-19 10:31 来源:丁香园 作者:kathy公主
字体大小
- | +

Love to be a doctor, be a scientist, be a teacher.这是许久以来发自我内心深处真诚的呼唤,喜欢做医生,乐于做科研,渴望做老师。

生老病死,这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人的一生,简单的四个字,沉重的四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一类人——医生。医生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奔波于生的喜悦,老的悲凉,病的痛苦,死的哀伤。相信每一个医生都是怀着满腔的热忱,苦读医书数十载,才穿上圣洁的白大衣,站在手术台前,为每一个病人救命,除病,解痛。

我也是这众医中的普通一员,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信念,在医书和实践中成长,在日出日落中扛起病魔一次次的挑战。就这样充实的度过了我医生执业生涯的第一年,直到有一天,我的病人中多了一个可爱的7岁的小女孩,乖巧可爱的孩子每天总会给科室在繁忙中增添些许笑声,塞满病床的走廊里回荡着她那甜美的声音,中秋节的晚上我值班,她跑过来送给我自己折叠的洁白的纸鹤,我很喜欢这个长得像布娃娃一样有着天使般笑容的小女孩,便多和她聊几句,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很认真的告诉我:做一个像你一样的好医生……后来她的情况越来越差,最终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更加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又一次深刻的反省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背负着那么多希望,却总会在无奈之下看着鲜活的生命从身边消逝,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后来我考取研究生,做起了科研,发现自己是那么喜欢做科研,喜欢挖掘新的东西,新的事物里有太多希望,有很多寄托,通过科学研究,再大的疾病都会被克服,并不存在临床医生只能做临床的纠结,医学需要进步,科研是我们做好医生的基本素养。医学知识需要传承,很多的经验是需要言传身教的,所以渴望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

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医生被杀事件,伤害了我们诸多医者的仁心。医患关系前所未有的恶劣,到底怎么了?是医生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纵观全局,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医疗制度不够健全并不是哪一个政府领导的问题,更不是哪一个医生的问题,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摆正心态,继续做好我们医生的职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现代这种形势下,英雄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医生这个群体,我们心甘情愿的做着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工作,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但是我们心灵得到安宁,因为我们承担的是这个社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光荣使命。我们与患者不是敌对关系,相信“将心比心”,我们应该拿出精湛的医术,十分的礼貌,百倍的关心对待我们的病人,我们的病人也必将会理解我们的辛苦,了解我们的无能为力,给予我们成长的空间。

Love to be a doctor,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起来才会效率更高,我们每个医生都是医疗系统的一分子,每个医生都是严于律己,刻苦专研,谦虚谨慎,理解病人,这个由众多小医生组成的大的医疗队伍必将是无可挑剔的。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医生是最了解病人和疾病的一类人,他们多么迫切的渴望能克服那些无法医治的疾病,从内心深处他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愈充满了兴趣,做科研是他们寻求真知的一个出口,科研也是克服各种疾病的必经之路,踏踏实实的做科研是作为一个好医生应该承担的任务,love to be a scientist.每一个医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刻苦的专研都必将成为一个好的老师,临床多年获得的经验不要再让新的医生当作是实验,传承我们已有的知识,循循善诱,把生命的代价降到最低,love to be a teacher.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每一个人保护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实现他人生的诸多愿望。同样的,我们每个医生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作为医生的我们怎样利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呢?病人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为病人全心全意的付出,给他们创造世界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在改变着世界,我们成了当代的英雄。

作为一个小小的住院医生,总结过来人的经验。

一、内科住院医师的自我定位

内科住院医师怎么定位?我建议大家不妨把姿态放低一些,内心才会更踏实(心理满足程度=实际收获/心理预期)。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社会现实使然。不管什么 职业,都有一个入门问题,住院医师好比“初级工”,不论是厨师还是律师,从“初级工”到“高级工”大约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与我们的成长年限也颇类似。当医生的成长期也许更长。不相信?想想《Gray’s Anatomy》第一卷,外科主任对新来的住院医师说“You are interns. You are nobody. You are bottom of the food chain”。可见,在这一点上国外与我们没有任何区别,在医院工作,不讲资历是不可能的。住院医师的工作繁重而琐碎,但态度必须端正,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是遵守工作时间,按常规,每天早晨必须在交班前15分钟到病房并且看一遍病人。而现在有的低年住院医师进病房比高年医师还晚,这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比上级医师还晚进病房--What a shame! 其次,不要挑剔,没有什么“脏、乱、差”的事情是我们不能做或不该做的。很多高年资医生都曾被病人喷过血,都曾给病人倒过尿,有的甚至不只一次地一手扶住一位站不稳的老爷爷,另一只手拿着杯子帮他留尿。不愿给打印机换色带?其实这与安装一套血滤管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可以培养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谁说换色带就没有技术含量呢?收病人更不能挑剔,不允许“挑肥拣瘦”。上级医师让你收危重病人是因为他(她)信任你,而且你会得到更多锻炼。有心学习的住院医师往往会自告奋勇地收重病人,这就好比“见世面”,见过世面越多,成长就越快,这是一条规律;更何况成功救治危重病人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反之,如果上级医师一直不让你收危重病人或VIP病人,千万别认为自己捡了便宜,相反,很可能你的能力受到了怀疑,你需要反省了。最后,快乐地工作着!工作中确实常有 不开心的事情,但保持心情愉快并传递给周围的人,你会受益无穷。不要对前途悲观,更不要怨天尤人,我们的职业是有成长性的。医生吃的不是青春饭,干好临床工作,努力锻炼本领,将来一定会有回报。

二、如何与护士相处

护士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最频繁的群体,与她们好好相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医嘱 处理医嘱一定要准确、迅速,这不仅反映工作作风,也是医护合作的重要方面。有经验的护士可以在3天内对所有新来的住院医师做出基本评价,依据就是开医嘱的水平。病房都有规定的取药时间,一般上午下午各一次。上午查完房,尽快开医嘱,如果来不及,至少也要把重要的药物开出来,例如贵重药、化疗药、抗生素等。下午新病人入院,如果有特殊药物也要尽早开。为节约时间,可以先问病人的既往史并快速浏览一下门急诊病历,开出长期医嘱和化验单,前者方便护士,后者方便自己。周末通常只有上午半天可以取药,而一般病房特殊药物都没有基数,开医嘱前最好问一下值班护士。如果确实需要,向护士解释一下必要性(以示尊重),请她到药房取药;不要为了一袋口服补盐液让护士小姐跑一趟(别人的时间也很宝贵),因为有很多其他选择。应当牢记口服和静脉药物的Bid、Tid、 Q8h、Q12h的具体含义。

2.医护配合 国外教育住院医和医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Be kind to nurses --they will be kind to you. Be unkind to nurses--they will make your life a tragedy”。这并非夸张之言。住院医师经常需要护士帮助。如果遇到困难,应该对护士说“请”。对她们不应该端什么架子,大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清晨交班前短短的一个小时大家都在忙,如果护士忙不开,为什么不能帮她们记个出入量、买个早点呢?将心比心,大家互相帮助,工作就会变得愉快。医护配合中,还需要大家多留心工作中的细节。例如做完心包引流主动告诉护士小姐引流的压力和引流物性状、数量,方便她们记录,下次她也会很愿意帮助你。选择口服或静脉给 药物时,如果没有输液通路,优先考虑口服或肌注,为了用退热药而单建一条静脉通路显然不值得。危重病人更能体现医护配合的重要性。假设护士向你汇报某个泵入多巴胺的病人血压偏低,漂亮的做法是床旁看病人、自己调整泵速,血压稳定后告诉护士目前的多巴胺剂量和血压,再回办公室(不要觉得自己干了护士的工作,其实这样你可以很快了解病人对多巴胺的反应,而且更节约时间,也许半个小时就搞定了)。愚蠢的做法是床旁看病人,然后回来让护士调多巴胺剂量(难道我们的手只会写病历?)。最糟糕的做法是坐着不动,也不床旁看病人,口头指挥护士增加多巴胺剂量,隔10分钟向你汇报一次。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病人不利。光动口不动手干不好临床工作。大家都是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应该互相体恤。

3.掌握护理技术 一句话,护士会做的我们都应该会做。我们都曾给病人翻过身、拍过背、换过药、吸过痰,配过输液泵,贴过电极片、撕过蝶形胶布。看别人做10遍不如自己做1 遍,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操作技术。别小看这些活,会干不会干大不一样,眼高手低绝对要不得!举个例子,会吸痰的住院医师就知道万一负压泵故障应该怎么办(检查负压瓶的活塞!)。如果不会吸痰,你就不会了解这些细节,万一碰上气管插管时需要吸痰而负压又没有,你肯定抓瞎,轻则被上级医师瞧不起,重则可 能直接害死病人,这可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再举个例子,一个静脉泵持续报警,护士调了半个小时也不能奏效,只好换一个泵,还是报警,上一班医师看了半天也 不明所以。实际上静脉泵的报警标志“OCC”已经给出了提示,OCC是occlusion的意思,说明输液管路堵塞。再看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输液三通是关闭的,这种情况换十个泵也一样报警。还有一些实用但常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除了关注呼吸机条件外,还要注意插管型号(同样的压力支持,7# 和8#插管的气道阻力明显不同);呼吸机高压报警,潮气量下降,一定要看看管路的集液器是否已经装满,是否是堵塞管路;静脉泵入药物重要的不是泵入速度 (多少ml/hr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实际泵入剂量,护士会把浓度写在泵管上,你需要自己计算一下。

4.相互鼓励,相互关心 无论是医师还是护士,抢救危重病人都会很辛苦,夜班尤其如此。相互间肯定和鼓励会让对方倍感欣慰,医护配合也会更愉快。记得刚开始学习气管插管的时候总是不成功,失败了好几次,郁闷无比。护士们都是设法鼓励我,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如果你收了一个传染病病人,第二天交班时应 告诉所有人,抽血或输液时做好自我保护,护士小姐们会心存感激的。有一点值得提醒,不管多么棘手的医患问题,绝不可在病人面前相互指责或埋怨。在任何时候,面对病人我们都代表我们整个医院,我们必须是一个整体。如果确实需要讨论甚至争辩,请到办公室去并关上门(对内练兵,一致对外)。

三、如何配合上级医师 上级医师是病房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是所有诊疗方案的直接决策者,他们有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上级医师和住院医生是“一根线上的蚂蚱”。

1. 查房 要认真听取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不论病人是自己的还是其他医师的。查房时做一些相对紧急的事情,只要是工作需要,上级一般不会说什么,国外也是这样,大家都理解。但新病人和危重病人必须认真听,不仅有利于尽快熟悉病情、也有助于了解上级医师的意图,值班时万一病情变化能心里有数。再次强调交班之前的15分钟看病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假设病人突然拒绝某项检查或治疗,突然决定今天出院,或突然病情变化,而你不知道,待上级医师查房才发现,就会非常被动。交班时夜班护士和医师汇报的情况,上级医师都会听在耳、记在心,回头问你,如果一问三不知,上级医师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有能力的住院医师可以自己汇报病历、分析病情、拟定处理,提请上级医裁决,总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让上级医师询问诸如:WBC下降到多少,血钾补到多少这样“低级”的问 题。查房前“预料”到上级医师可能会关心的问题,主动回答,节省他们翻阅化验结果的时间,这样就能提高查房效率。查房效率提高了,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各项工作。每次查新病人时应该以讲故事的方式“背病历”,病史是自己问的,病历是自己写的,简短复述一遍不是难事,而且有很多好处:(1)既然是讲故事, 就不用像背书似的把病例重念一遍(能节约50%的时间);(2)会给上级医师留下好印像;(3)再复习一遍病史,就更熟悉新病人的情况;(4)可以锻炼总结病例特点的能力。现在的条件好了,大家都打印一张入院记录放在口袋里,但是切记不要照着念(除非你想催眠其他人)。查房是住院医师由“初级工”向“高级工”转变的契机。查房时主动提出问题和想法,为上级医师出谋划策,看他们是如何考虑的,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只是把病历夹送到上级医师手里,认真记录他们的指示,并逐一落实,这就消极了一些,只能当一个不错的“初级工”;如果连病历都准备不好,一问三不知,执行查房意见丢三落四,那就连“初级工”都没当好。有这么一种说法:在病人数量和病情相仿的情况下,住院医师的水平大致与他们占用的上级医师查房时间成反比。

2.加急 内科病人病情重,变化快,检查经常不能及时满足需要,怎么办?加急!这都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说实在的,住院医师很多难处需要上级医师体谅,但上级医师毕竟承担着主要医疗责任,我们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替他们排忧解难。还记得我实习的时候,医院没有外勤,所有急查标本都是学生自己送、自己取,一个月不到几乎跑遍了各个检验部门。现在回想起来,虽有些“不堪回首”,但也有好处,就是熟悉了各项检查流程,从此知道解决问题应该找谁。加急检查来之不易,各环节一定要 处理到位,要不厌其细!假设你向上级医师汇报说检查加上了,那么suppose你应该已经解决了以下问题:(1)when:何时做?何时出报告? (2)where:在哪里做?(3)who:谁答应了你?做的时候还要找谁?(4)what:检查本身有什么要求?还需要什么准备?要是好不容易约了一个胃镜,病人却吃饭了,多让人丧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对别人的帮助应表示感谢,遭到拒绝也不要介意,可以请其他人协调,千万不要当面闹僵,都在一个医院,难道以后就不见面了吗?工作时间长了,可能大家都有体会,有时“人情”比“病情”更管用。

3.求同存异 内科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给予住院医师的机会有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无一不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当然上级医生的意见也未必总是正确。面对原则问题,如果上级医师的想法和我们不一致怎么办?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但是我们毕竟在临床一线工作,最直接了解病情,因此更应该勇于发表 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有据,上级医师一定会考虑我们的建议。牢记一切从病人出发才是临床工作的根本,既然我们是一个team,就要互相配合四、值班 值班的很多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囊括值班时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关键是要掌握临床决策的方法。好的方法是:牢记原则(下班后不要忘了读书)+把握整体病情(需要一定的经验)+合理的经验性处理(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举例来说,如何判断80/50的血压对病人是否足够?应了解: (1)平时基础血压(160/90mmHg和90/60mmHg意义明显不同);(2)心率;(3)尿量,神志和皮温。这三点虽然很不全面,但简单易行, 大多数情况下足以应付。上级医师是住院医师的坚强后盾,也承担考察住院医师的重要工作。通常不到半年时间上级医师就能对自己的住院医师能力会有初步评价。上级医师的评价标准就是看住院医师处理病人的表现。什么时候呼叫上级医师?原则只有一条:遇到问题无法处理或处理困难而需要上级医师支援,但还是那句话--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成长比较快的住院医师通常第二年时就很少呼上级医师了,在突发情况面前,尤其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时,需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只能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整个处理过程有几点值得大家注意:(1)医嘱不仅仅是开药,停禁忌药物,开病危、心电监护、禁食水、绝对卧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医嘱,而且危重病人的医嘱一定要及时落实!(2)仔细阅读病历非常有用,能使你很快对一个原本陌生的病人形成大致的概念;(3)要权衡各方面因素,确实难以抉择时请示总住院医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顾虑;(4)请上级医师前想好上级医师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准备好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把病历和化验结果放在手边。(5)除非是紧急抢救,否则不要吝惜和家属谈话的时间。很多时候即使病情无望,谈话到位了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值班是了解所有病人病情(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心里预期值等)的最好机会。平时不值班,很难有时间与所有病人面对面交流。每次值班都带上 “师弟师妹”去巡视整个病房,进到每个房间。如果病情较重,则仔细询问症状并查体,心里则想着这个病人晚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尽快解决什么问题。如 果病情稳定,可以和病人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诊断、预后、治疗费用以及生活注意事项。这样的巡视每次可能要花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我认为 这非常重要,比在办公室里看书或写东西有意义得多。巡视完病房,如果有时间,就坐下来浏览所有的病历,以求大概了解;特殊病例则可仔细研究。

四、处理病人 怎样才算很好地处理病人?其实看看病人的要求就明白了。病人评价住院医师不外乎两条: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交流极其重要,甚至可能比医疗水平更重要。一个有用的经验:病情变化前花15分钟谈话,比变化之后花2个小时谈话更有效。对于病情可能恶化的病人,有经验的医师总是未雨绸 缪地提前同家属沟通。即使是临终的病人,有创抢救也都不做,我们也应该到床旁看一下病人,安慰一下家属。这时家属往往非常无助,他们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看见病人痛苦就会反复找医生,而医生认为这是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还让我看什么呀”,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其实我们多花几分钟时间和家属谈谈,这样的矛盾就完全可以避免。可以预先告诉家属病人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将会怎样治疗,指标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接受,超过多少就需要处理等等,让他们知道情况都在掌握之中。我们为病人作的一切都要告知家属--至少我们没闲着,大家都尽力了。不要忌讳和病人谈论医疗问题,甚至是细节问题。病人来到医院就是为了求医,他(她)比任何人都更关心自己的病情,更渴望医师能够多和自己谈谈,而很多医师对病人的这一心理需要却认识不足。下午巡视病房时搬一把椅子坐在床旁, 和病人聊聊天。主要是个人史和社会史,包括病人来自何处,从事什么工作,家庭情况,甚至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病人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思想,有好恶,有喜怒,医师与病人充分交流,病人会感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不仅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会对医师产生由衷的信任。得到病人的信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多花点时间在交流上,实在是事半功倍的事情。You never waste a minute at bedside listening to a patient!

病人或家属呼叫值班医师,一定要到床旁去看。如果自己正在处理文字工作,是立刻停下手头工作同家属一起到病人床旁?还是让家属先回去,自己打完几行字再去?其实两者所需时间是一样的,但就这么一个次序的问题,对于家属来说,感觉却非常不一样,甚至会影响对我们的评价。如果能在病人面前树立“态度良好的住院医师”形象,病人的依从性就会很好,甚至我们不小心出现了小差错,病人也能理 解。这样的获益远远超过那多打几行字的时间。

入院教育很重要,要把“丑话说在前头”,打消病人和家属不合理的过高的心理预期。要告诉病人出现哪些情况要通知值班医师,这样既可以避免延误治疗,又可以避免无谓耽搁值班医师的时间。如果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病人刚入院时就告知住院后大致的诊疗计划,病人及家属就会心中有数,不会盲目等待或整天纠缠。若诊疗计划出现重大变化,一定还要再和家属沟通。

总之一句话:做个好医生。

编辑: tangqiongwe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