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明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梦想成为一名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他回忆到,“那个时候对于住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的小男孩来说,乒乓球是我心中唯一可以让我离开这个小县城去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的东西唯一方式。”但当沈晓明的父母意识到他们小女儿所患疾病的严重性的时候,沈晓明的生活步入了另一个轨道。沈晓明小妹妹的病小县城的医生爱莫能助,他们一家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求医问药。“那个时候,父母每周工作六天,每个周日他们带着我妹妹和我奔波于各个医院之间,祈求奇迹的发生。”他这样说。
“这样的经历持续了差不多六年时间。最终,沈晓明的父母意识到他们是徒劳的;无论他们到哪里,他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不确定的。他的妹妹的情况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担忧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家庭”,他说到。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沈晓明意识到这是飞出小县城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果断结束了自己的乒乓球训练,开始准备参加来年的高考,最终以很好的成绩通过了考试。当他征求父母的意见该如何选专业的时候,他们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以后可以帮助自己的妹妹。为了这份对家庭的责任,他总是尽可能的尊重父母的建议。当沈晓明从温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在当地的一家患者众多的医院开始了儿科医生的工作。“那个时候,全国儿科医生紧缺”,他说到,“我不得不增加我的工作量来确保每个排队挂号的病人都能在当天得到治疗。我差不多每天要看100个左右的病人,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如此多的病人和繁重的工作深深的触动了沈晓明,他想如果能学会如何预防疾病要远甚于每天这样被动的治疗疾病。
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的这个想法付诸行动,当时他正在治疗一群严重贫血的患儿,他诊断这些患儿的贫血是由于铅中毒引起的,当时的中国并未把铅作为一种威胁公共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看待。此后的15年时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上海承担了一系列复杂的关于儿童铅中毒的研究,并且发现汽油应该是铅中毒的主要来源。当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他开始说服政府推广使用无铅汽油,最终成功的说服上海市作为试点在1997年推行使用无铅汽油。很快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在100 μg/L的比例由1997年的57.8%下降至1998年的25.7%。到2000年,含铅汽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儿童中铅含量超标的比例也下降到5.8%。
1994至1998年,沈晓明在爱因斯坦医学院蒙蒂法沃医疗中心与John Rosen一起工作,John Rosen是蒙蒂法沃医疗中心儿童铅中毒研究的专家,他这样评价沈晓明:“他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革新勇气的人,他始终是推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儿童健康研究的先锋。我可以毫不含糊的指出他是这方面临床研究的天才。”在纽约工作期间,沈晓明注意到许多早期诊断的先天性听力减退的儿童如果得到及时的干预可以像其他儿童一样正常上学。回国后他与一些耳鼻喉的专家和语言治疗师建立了一套早期听力筛查及干预的系统,在初步研究取得成功之后,沈晓明及其研究团队呼吁政府把听力筛查纳入新生儿保健的项目中。由于他们的努力,上海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已经由原来的51.5%上升到98%。他说:“我是幸运的,那些研究的数据说服了卫生部的高级官员,使他们相信这项技术可以在全国推广并且惠及所有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这种基于循证的建议与坚持不懈的呐喊的联合使得临床研究结论最终成为公共健康政策和政府行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前院长著名免疫学家巴德年这样评价。沈晓明自己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没有研究数据的支撑,所有呐喊和大声疾呼都是苍白无力的,而没有积极的呼吁,临床研究的结果不可能对更大规模的人群产生切实有效的影响。”2006年沈晓明被任命为上海市教委主任,其主导延迟全市学校的学生上课的时间,这一举措基于一项学生睡眠时间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表明70%的学生睡得太晚,特别是在上海。推迟上课时间增加了学生的睡眠时间,降低了上课打瞌睡现象的发生率。
2008年沈晓明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分管科教、文化、体育和卫生事务。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他的主要任务也集中在中央政府部署的几项重点工作上:建立惠及全民的医保体系,建立国家基本医疗药物制度;完善初级医疗保健制度,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分配,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计划。他还主导以国际标准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上海两千万市民中建立电子健康登记系统记录所有上海市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健康档案。对于这些项目的前景沈晓明都满怀信心。卫生部长陈竺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正如他对科学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一样,他有许多好的主意和策略。对于他的工作他满怀激情,并且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挑战。”
文献下载:Shen Xiaoming: linking evidence to advocacy for health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