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jun专栏:内科医生易犯的十大毛病

2012-03-03 13:22 来源:丁香园 作者:ggjun
字体大小
- | +

人人都会有毛病,内科医生也不例外。有人言,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但作为医生,毛病应该是个例外。当前,医患关系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改善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钱包,另一方面也对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医疗活动的主体,医生责任重大,人命关天。我们不能否认,也不能自负医生在医疗活动中不犯错,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任由毛病放大;当我们在治疗患者的时候也该治治我们自己。

笔者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深感临床诊疗过程中“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重要性,总结了内科医生常犯的十大毛病,当与读者共勉。

一、和家属或患者闹翻脸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把和患者的关系弄僵。这么做,轻则失去患者的信任,重则产生医疗纠纷。临床中我们总会遇到患者不理解的时候,他们因病痛苦、急躁变化无常,轻则言语不敬,重则动手动脚,这些都应该容忍。许多病人躯体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我们应该总能理解他们,即使是在病人不理解我们之后。患者家属不配合时有发生,但是家属也是就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国内,我们常常看的不是病而是一家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感受,并及时对他们的态度作出快速反应。治疗只是医疗活动的一部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的交谈和教育也应该放到重要的位置。

二、自查房不及时,大查房不准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查房习惯,但查房不及时绝对不是一个好习惯。笔者认为应该先查房再调整医嘱。在美国,常常是看完一个病人接着处理医嘱,一个一个地来,但我们会在处理医嘱之前查完所有患者。实际上,不同的患者查房时机和查房次数不一样。笔者曾经的一位带教老师,早晨七点到病房,首先要过一下病人,该处理的及时处理,等到交完班后再仔细查看每一个患者,然后调整医嘱,在上午和下午下班前他还会再看一次病人,对于重病人上班时候隔段时间就前去查看。笔者觉得这样做十分恰当。

说到大查房,应该是主任或高级医师带队,全科医师和护士长整体出动的那种。对于这种查房,我认为首先要严肃对待,大家没有理由不参加,也不能中途无故退场,更不能在人群众中交头接耳讨论其他问题;其次查房前要把病历复习一遍:疾病分期、用药处置情况、疾病和症状缓解情况、目前还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查房是一个综合了陈述、讨论、 聆听、学习和现场解决的过程。

三、查房不带听诊器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有时看不到内科医生带着听诊器查房了。这真是一个怪象。听诊器一直是内科医生的帮手,我们可以方便地用它获取第一手信息——患者体征的变化,我们用它来听诊心脏、肺、腹部以及血管。

是什么原因让内科医生置它于角落呢?是听诊器落伍了?还是听诊器太沉?绝不是。笔者认为首先是部分医生认识不够,他们常把诊断寄托在检验、检查上,认为用听诊器来获取的信息是主观的,可靠性差。然而,检查、检验获取的信息比较滞后,结果值波动也很大,这常常带给医生不准确的数据,从而误导医生,导致决策失误。其次是医生对听诊器可获取信息的熟练度不够,尤其是心内科,听诊是门难练的功夫。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实践才能融会贯通。此外,还有医生的懒惰情绪,这完全是对这门技术的亵渎和对病人的不负责。

四、不请示不汇报

这是年轻的内科医生最易犯的毛病。在开始,他们或者不熟知三级医生汇报制度,或者因为所在医院对这项制度的管理不到位,到了后期,医生们自认为懂了许多,于是常常自己私下做治疗决定和方案,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还有一点就是要讨论。请示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全科讨论,必要时还要组织全院讨论,例如针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及放疗科参加的病例讨论会是需要的。要相信众人智慧胜一人。所以,新患者要请示汇报,危重病人要经常请示汇报,大查房的时候要全面汇报。

五、不是自管的病人不过问

笔者说到的这一点不是经常发生,但是如果发生了,肯定是有不好的影响。现在医院都是管床制、分组制。每个组的医生对所管床的患者负责。但是责任不能成为与其他组患者划清界限的理由。记得上学的时候,主任一次交班大发雷霆,原因是前一天下午某个患者的家属找管床医生,当时管床医生不在办公室,其他医生也许没有对这名家属的要求作出回应,于是他扔下几句骂人的话就走了,事后主任虽然没有追究,但是负面影响极大。所以,笔者建议,病房的每一个患者及家属我们都应该以礼相待。任何时候,如果不得不面对,即使不是自己责任范围的,也应该设法先稳住他们的情绪。

六、医嘱与执行不匹配,病历与医嘱不一致

病历文书应该是每家医院都十分重视的内容。规范是一个方面,相关文书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这时候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护士的文书和医嘱应该一致。从入院开始就应该如此,例如入院记录,用药以及转归等,尤其是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另外,病历内容也要和医嘱对应起来。有问题的要及时修正。毕竟,过后修改病历麻烦大,也存在很大风险。

七、不看病人下医嘱

不过问患者,不查看患者就下医嘱,同样风险很大。有时候即使自己很熟悉的患者,我们仍然要走或跑到床前巡视病人后再做决定、下医嘱。新入诊的患者应该及时查看,绝对不能拖延,这主要是因为病人入院资料一片空白,谁也不了解情况。夜班时间,护士的简单描述并不充分,或者根本不是她们描述的那样,这时即刻起床看病人是必须的。笔者不推荐口头医嘱,即使这类医嘱仍然行得通。

八、重病人检查不随人

我们时常会遇到比较重的患者要做个CT、MRI什么的,家属肯定会一同前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有脑部、心脏问题或者有呼吸障碍的时候,经治医生最好放下手里的活,也一同前往。笔者的一位同事就因为一名淋巴瘤患者做CT检查的途中出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家属闹起了纠纷。

九、不读书不请教

医学发展快,医生经常读书是应该的,这样才能掌握最前沿的东西。其他可读的包括病例分析、共识、临床规范、指南、临床试验结果等。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需要,所以读的内容要新。当然,老的东西也不能丢,且学习老的知识要“勤”,因为我们会经常忘记以前记忆过的知识。例如,血管解剖的知识、CT和MRI影像的知识,应该时常翻翻书,尤其是遇到有关病人,自己又缺乏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另外,过一段时间,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系统系的学习。我们千万不要觉得翻翻书是丢面子的事,相反,对照和学习是严谨的表现。需要说明一点,学习时最好是找原始文献来看。笔者不建议年轻的内科医生们花费大把时间去听专家讲授的临床试验汇报和进展,他们应该是检索到原文献,然后仔细分析文章的试验设计,它们有哪些利弊,除了HR、P值、95%CI、中位获益时间,其他的呢?例如试验原由?基线一致?达到研究终点?NTT如何?是否有应用风险?亚组阳性数据可靠?经济获益比?伦理?人群差异?......,最后,对于一些阳性的结果,我们在临床中还要仔细领会。

十、不记录不总结

记录不是学习课本单独需要的,记录也不仅仅是病历记录。少见病、常见病的少见表现、治疗效果佳的病人都需要记录;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整个病历,也可以仅仅是一个住院号或姓名,方便以后查询,或者患者的影像学的资料。记录为了什么呢?一是为了综合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进,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为了形成材料,为课题、文章、会议做准备,实际上还是为了交流。我们很多年轻的内科医生总是在面临晋级的时候才想到如何凑篇论文,却不知这些工作应该贯穿这个临床实践。所以,记录是一个习惯,这种习惯可能就是拿出一个单独的记事本,或者时刻准备着照相机翻拍CT片,或者定期到网络中心提取影像资料,到病理中心拷贝病理图像。

总之,学医是漫漫长路,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应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医疗是服务行业,医生是服务者,但我们的服务与其他服务业有着明显不同,一是结局具有不可确定性,二是服务不是简简单单的金钱交易。我们在期待大众的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在我们自己身上多做些工作。毕竟,我们的愿望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患者最大获益。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