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5 日,卫计委发布了《2014 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后简称《公报》),对 2014 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做了总结:「2014年,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医改,在重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随后,卫计委联合 5 部门又于 11月6日,发布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
这两个文件都说了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公报》指出——
1. 乡镇及社区就诊比例增加
2010 年至 2014 年乡镇卫生院从 2.1 万增长至 2.6 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014 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 17.1 亿人次,比去年增加 0.5 亿人次;其门诊量占全国门诊总量的 22.6%,所占比重比去年降低 0.2 个百分点。
在医疗人员配备上,形势却不容乐观。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人数约 289.3 万人,其中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分别为 43.3 万人和 17.7 万人,总人数比去年增加 0.2 万人;今年基层执业(助理)医师占总人数的 21.1%,所占比重比去年下降 0.6%。
将医疗资源向基层分流是目前医改政策越来越明确的态度,从基层医疗增加比例来看,它将在未来我国医疗蓝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在强基层服务体系「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调动基层医生看病人的积极性;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维护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的医生的利益。这样不仅能留住病人,也有助于医生体现自身价值。
2. 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建立以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是我国医改的重要内容,此次《公报》中不难看出社会办医已经得到了发展。
民营医院较去年增加 1233 个,床位数较去年增加 12.2 万张,其床位占医院床位的比重由 2013 年的 15.6% 提高到 2014 年的 16.8%,床位增长速度(17.1%)也快于公立医院(6.7%)。
2014 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 3.3 亿人次,所占比重由 2013 年的 10.6% 提高到 2014 年的 10.9%;住院量占比由 2013 年的 12.1% 提高到 2014 年的 12.7%。
相信接下来,国家还会继续加大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医生集团可能会迎来一个发展期。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办医存在的不足,以某田系为代表的私营医院,影响着整个民营医院的声誉及医疗质量,加大支持的同时也应予以规范;或者鼓励更多的医疗人才进入私营医院,「多点执业」或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点。
3. 大医院医生工作量继续加重
《公报》中指出:2014 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 29.7 亿人次(占 39.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43.6 亿人次(占 57.4%),其他医疗机构 2.7 亿人次(占 3.5%)。
与去年比较,虽然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分别增加 2.3 亿人次和 0.4 亿人次;但医院诊疗人次所占比重增加 1.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所占比重下降 1.7%。
2014 年三级医院总诊疗人次达 14.0 亿人次,较去年增加 1.6 亿人次;其占一级、二级、三级医院总诊疗人次的比重为 51.1%,较去年增加 1.7%。
可以看出目前患者就医习惯仍以大医院为主,大医院的「假性」资源短缺依然存在。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还有待完善,根据行政规划,将于 2015 年底前,在试点城市明确相关医保支付政策。
4. 看病费用 个人支出占比下降
《公报》中指出:据初步核算,2014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 35378.9 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 29.9%,社会卫生支出占 36.9%,个人卫生支出占 33.2%。卫生总费用占 GDP 百分比为 5.56%。
其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较去年下降 0.7%,但仍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降到 30% 以下),预计会继续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力度。
《意见》指出——
为进一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增强深化医改的综合成效,卫计委联合 5 部门于 2015-11-06 发布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
其主要措施有:
1. 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改善人事薪酬制度,加强对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等的监管;
2. 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力争到 2017 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 20 元以下;
3.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严禁擅自增设床位、严格实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标准;
4. 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实行药品分类采购,加强监管;
5. 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
6. 转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和加强成本控制,留出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7.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8. 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患病率和医疗费用增长。
建立阶段性目标:降低药品比 重视医生价值
到 2016 年 6 月底,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并量化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初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到 2017 年底,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参保患者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占比逐步降低,居民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从内容上看,与医患最为直接相关的是:降低药品、耗材及检查和化验等在医疗收入中所占比例;提高医疗服务及技术,如挂号、诊察、床位、治疗、手术和护理,收入总和所占比例。
希望能够在此次医疗费用调整时,能真切的让医患双方获益,减轻患者负担,体现医务人员工作价值;让同一战壕的战友能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抵抗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