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在医疗领域,医生们创新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并支持医生创新,由《中华外科杂志》发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担任战略合作伙伴,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贝壳社主办的「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于日前启动。「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医疗导师团,不仅医学造诣深厚,而且极具创新精神。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起步较晚,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楼文晖教授为大家解读其中的原因。
丁香园:楼教授您好,关于《外科创新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主题报告,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国内外创新最大的不同点,或者谈谈您对此的感受。
楼文晖教授:外科创新实际上应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手术器械及设备的创新,二是手术方式的创新。就手术器械及设备的创新而言,如今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我们的创新理念和意识尚缺乏,第二是我国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举例而言,很多外科医生在临床上对血管钳、拉钩都有所改进,但却并没有想到要将其申请专利、产业化并去推广。并且如果有医生发明了一个引流管,申请了一个专利,找到一个公司或厂家制作生产,这时另外一个厂商觉得这个产品不错,就未经发明者同意也开始生产。这种现象非常常见,而这种对专利、对知识产权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科创新,制约了产业化的进程。
再就外科技术的创新而言,目前外科技术的创新是不太受到重视的。举例来谈,如果内科医生发明了一种新药或新的治疗方法,按照传统评价方法一期、二期、三期临床,则会获得很多直观的数据。而外科医生的术式更新无法量化,如外科医生做胰腺的手术,原来的方法是间断缝合,现在改为连续缝合,所使用的缝合材料也有变化,但最后所看到的是个体病人的优化结果,并没有转化成大数据。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对外科术式的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丁香园:本次大赛是将医生和企业做了一个结合和衔接,在整个医疗方面也是一个创新,您对此怎么看?
楼文晖教授:实际上作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企业,包括和投资方合作,初衷都是希望为外科医生搭建一个长久的平台。最终能入选的项目需要有较好的前景进行产业化,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实践,从而为病患服务。本次大赛是顺应了整个社会的需求。
丁香园:我们传统认为,医生最主要的精力应该都在临床上,如何在临床之余兼顾创新呢?在这个方面,是否有国外医生的技术转化成产业化的经验可以借鉴?
楼文晖教授:从创新角度来说,西方有完整的法律和服务体系,支持医生做创新,而不会占用医生的很多精力。如某医生有了一个新的创新想法,一旦被评估为有市场前景,会有一整套体系为其服务,包括提供法律服务、产品转让费用等。目前我国的问题在于,医生欠缺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所以,希望通过「天贝杯」平台,摸索出一条路,能够为外科医生分担一部分其不擅长的工作,从而为整个外科界带来极具意义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