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实」报道 除去愤怒医生还能做些什么?

2015-10-15 09:3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10 月 13 日,「急诊 4 毛钱药治好高血压」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不管是我们的微信后台还是微博,都能感受到医生群体的「愤怒」:「医闹已经入刑,记者行当也需要管管了」,「无知者无畏,媒体靠臆想报道事件误导舆论是无良」等等。

媒体与医护之间的关系,早已像医患关系一样被密切关注。近年来涉医「误导性」报道频发,医生和媒体之间「积怨」由来已久,4 毛门、八毛门、缝肛门事件等等都并不陌生。

面对媒体与医护的关系以及舆情状态,除了每次的转发评论外,还能做什么呢?

以偏概全不可取

涉医报道很多时候能引起舆论关注,除了医疗行业本来就关乎每个人和家庭之外,有时也与媒体报道手法相关——以事件表象代替全盘信息,着重博眼球突出单个细节,以单个医护行为,扩及整个医护界。

以偏概全给不明就里,又缺乏医学常识的大众造成认知偏差;这也是医护对这些报道如此「痛恨」的原因之一。

曾有关于 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 Richard Heck 得主去世的消息,某国外媒体以没钱缴纳医药费遭医院拒收,前诺奖得主悲惨离世为标题。

读者点进去才会发现,Richard Heck 本来就身患多种疾病,糖尿病,肺病甚至还有轻微痴呆,很多年前就已经是医院「常客」,而且他最后在公立医院去世,国外媒体除了菲律宾一家自媒体和国内这篇稿子倾向一样之外,对他的死因都持谨慎的口吻。

现在回过头想想,在对待媒体和患者方面,医护如果也只以单个患者或者单个报道来否定所有媒体及患者,那是不是也陷入同样逻辑圈,犯了同样的错误呢?

不一棍子将所有媒体打死,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否也不那么难?

医学常识缺位 科普要靠大家

从挖死人头盖骨治精神病,到猪蹄治疗尘肺病,类似偏方盛行不衰,朋友圈里各种「养生」知识受人追捧的现状,说明大众对医学常识渴求,只是正常渠道未必全部有所触及。如果我们每个医生,都能从自身做起,通过各种渠道对大众普及医学常识,是否更加有意义?

同样,在面对媒体时,多些沟通,少点回避和躲闪,就算暂时被个别媒体「抹黑扭曲」,也终有理解沟通的一天。

隔行隔山 误会前请先和解

同样是医生,不同科室都不一定完全彼此熟知,更别说记者和医生。隔行如隔山,存在误解是在所难免,只是希望以后涉医事件发生了,媒体报道之前,能更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而医生则理性对待,兼听则明。

编辑: 张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