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医生致歉信」凸显人性闪光

2015-05-15 10:47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杨朝清
字体大小
- | +

「6年前,第一次手术,你和我说,要活着看大儿子结婚,我做到了;4年前第二次手术,你和我说,要看老大生孩子,我也做到了……」 因为无法为患者完成第四次手术,武汉协和医院肝胆外科熊俊副教授心中五味杂陈。亲自为这位「老哥」拔管后,他写了一封致歉信,表达深深的自责。 (《武汉晚报》5月14日)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往往能打动人心。「医生致歉信」引发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当事人的身份标签,也不仅仅是因为事件的稀缺和新奇,更是因为它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击中了围观者的痛点与泪点: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屡见不鲜的当下,良性互动下的和谐医患关系,让医生和患者成为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系的命运共同体。

透过「医生致歉信」,我们不仅看到了医生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也看到了患者的责任和担当。「不让医生为难,不差医院一分钱」的生死承诺,就是朴素人性的闪光,透露出医患关系的共同体意识。

医患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信任关系,患者相信医生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医生相信患者的施报观念和诚信意识。换言之,医患信任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一次又一次地挽救患者于危难,「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地换位思考;患者「托命又托孤」传递的尊重和信任,既让医生感动,也给医生前行的动力。

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里,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在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信任会超越血缘关系,超越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算计和工具关系,医生和患者因而可以建立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交换和情感关系:患者体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医生尊重患者的难处和愿望,共同演绎了「相知多年,值得托付」的医患关系佳话。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医患关系的缓和与优化,既需要制度设计和法律支撑,也离不开信任建设和人性回归。即便在「陌生人社会」,医患关系也不能只是利益关系,更不能忽视情感互动。说白了,医生和患者都不是生硬、冰冷的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要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就必须让治疗过程成为一种生命的沟通。

当医生和患者携起手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战胜疾病的机会才可能大大提升。即使人生无常、医疗技术有限,医患之间也会少一些误解和隔阂。「医生致歉信」受追捧的背后,隐藏着老百姓深切的期待——加强医患良性互动。让医患双方成为命运共同体,并非做不到。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秀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App下载